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张雁介绍:
<p>张雁,原名张克刚,陕西兴平人,出生于1918年,中学时期在西安读书,1936年西安事变后曾参加西安民教馆实验话剧团。1938年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学习,1941年毕业后任中央青年剧社、剧专剧团演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任中电二厂演员,先后在舞台上扮演了众多的角色。1947年在《遥远的爱》等影片中扮演角色。</p><p>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78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在《三毛学生意》、《淮上人家》、《兰兰和冬冬》、《布谷鸟又叫了》、《大风浪里的小故事》、《燎原》、《火红的年代》、《平鹰坟》、《婚礼》、《楚天风云》等十多部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银幕形象。</p><p>1982年,已经60多岁的张雁因在影片《月亮湾的笑声》中以朴素、自然的表演风格塑造了农民江冒富的银幕形象,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1997年去世,享年79岁。</p>
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于飞介绍:
于飞(1922,2,4—-1998,2,2)原名俞其昌,原籍广东南海,出生于天津。1942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曾先后任上海艺光剧团、联谊剧团、苦干剧团演员。演出过《福尔摩斯》、《文天祥》、《日出》、《原野》、《蜕变》等话剧。1951年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培养学馆助教。同年在文华影片公司拍摄影片《光辉灿烂》,饰演金神父,从此开始电影艺术生涯。1952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斩断魔爪》、《天罗地网》、《地下航线》、《红色娘子军》、《燎原》、《红日》、《东港谍影》、《斗鲨》、《傲蕾·一兰》、《蓝色档案》等影片中,轮番以外国主教、神甫、特务、敌军官的面目出现,用神情毕肖、栩栩如生的演技刻画了一系列“人各有貌”的坏蛋,成了饮誉影坛的“最坏的坏人”之一。他在上影演员剧团参加演出过《新局长到来之前》、《南海长城》等话剧。还曾拍摄过《上海屋檐下》、《传奇夫人》等电视剧。1979年根据美国卡森·柯霍原著《彩色和黑白电影、电视的化装技艺》一书翻译出版《化装技术》。他是上影厂里著名的反派演员,与陈述、程之、董霖并称“上影四大坏蛋”。他多才多艺,相声、京剧样样精通。(http://blog.sina.com<wbr/>.cn/s/blog_9862f0550<wbr/>101qvwy.html)
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李明介绍:
李明,北平人,汉族,毕业于北平崇慈女子中学(今北京165中学)。1938年日本“东和商事映画部”拍摄《东洋和平之路》,在北平公开招募中国演员,选中六人(三女三男),其中女演员是李明、白光、仲秋芳。这是李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饰演王琴。不久李明加入满洲映画协会,成为满映著名女明星。与李香兰并称“满映二李”。曾主演《国法无私》1938年、《慈母泪》1939年、《真假姐妹》1939年、《爱焰》1940年、《流浪歌女》1940年等满映影片。<br/><br/>夏文运的回忆录《黄尘万丈》称,抗战胜利后, 李明曾因与日本特务山家亨的关系而被捕,关在北平监狱中川岛芳子的邻房。出狱后,1948年李明与金克、岳子、张幸桥等人创建“北京民艺话剧团”,改行当话剧演员。曾在曹禺名剧《雷雨》、《日出》、《原野》中分别饰演繁猗、陈白露、瞎婆子,文革期间曾遭揪斗。1980年代,在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饰演天佑太太。
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冯喆介绍:
冯喆(Feng Zhe )(1920—1969),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原名冯贻喆,原籍广东南海(佛山),生于天津,上海圣约翰大学一年级辍学,后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大提琴,曾参加美艺、华艺、同茂等文艺团体,先后演出了《家》、《风雪夜归人》、《上海屋檐下》、《大明英烈传》等40余部话剧。[1] 代表作《羊城暗哨》、《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桃花扇》、《金沙江畔》。<br> 1946年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主演了《裙带风》、《忆江南》等多部影 片;1948年到香港,在《恋爱之道》、《结亲》等影片中扮演各种角色。1950年回上海,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后调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在《羊城暗哨》、《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桃花扇》、《金沙江畔》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br>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冯喆遭受迫害关押,于1969年6月2日不幸离世。<br> 冯喆的戏路非常宽广,且人物反差极大,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性格演员”当之无愧。<br>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冯喆被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星”之一。
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杨梦昶介绍:
<p>杨梦昶(1926—1971)男,原籍河北省固安县,生于山东烟台一个高级职员家庭。1944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校。1945年10月到革命老根据地山东临沂,进入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1946年在大学里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因国民党军挑动内战进攻山东,从山东大学提前结业,被分配到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工第三团,任美术分队长。1949年5月随军南下解放上海,被分配到华东军区文工团,并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参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的拍摄,后又在《胜利重逢》、《洞箫横吹》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8年还编写了纪录性艺术片《重要的一课》剧本,并在片中饰演主要角色。1960年代出演影片《红色娘子军》和《燎原》,在拍摄《燎原》后期时突患蜘蛛网膜脊髓炎,逐步发展到瘫痪,带病完成摄制任务后便卧床不起。1971年7月13日因长期瘫痪医治无效逝世。</p>
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焦晃介绍:
焦晃(1936年—),北京人,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素有“莎剧王子”之誉。<br/>195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受教于苏联专家叶·康·列普科夫斯卡娅和朱端钧、胡导等教授)。毕业后,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数十年来始终坚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行动规律”演员学说,注重人物行动特殊形式的发掘,积极发展自己的创造手段,在风格上强调心理生活的细腻和层次,速度节奏和形体语汇的准确生动。数十年来始终坚持遵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体系,主演了数十部中外戏剧。至今,焦晃已主演了近百部中外戏剧以及影视作品。<br/>话剧:主演莎士比亚剧作《无事生非》、《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莫里哀剧作《吝啬鬼》,美国当代剧作《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黑人中士之死》,英国品特剧作《背叛》等。<br/>中国戏剧:《秦王李世民》、《年青的一代》、《青春谣》、《战斗的青春》、《最后一幕》、《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美国来的妻子》、《正红旗下》、《第二次握手》等。 此外,焦晃还导演并主演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悲悼三部曲》,编剧并导演、主演历史剧《虎行匍匐》。 <br/>电影: 1975《难忘的战斗》 1978《沙漠驼铃》 1983《拓荒者的足迹》 1986《女儿经》 1989《庭院深深》 1990《世界屋脊的太阳》 1993《第一诱惑》等。 电视剧: 《遗落在湖畔》 1987《工程师们》 1992《朱自清》 1997《雍正王朝》饰康熙,合作演员:唐国强 杜志国 王绘春等 2000《忠诚》 饰钟超林;导演:胡玫;合作演员:张国立等 2002《汽车城》 2002《李卫当官》 2002《乾隆王朝》饰乾隆;合作演员:左小青 沙溢等 2004《汉武大帝》饰汉景帝,合作演员陈宝国 2006《荣归》(第一部全景式反映香港回归十年历程的史诗性电视剧)合作演员:郑少秋 归亚蕾 曾宝仪等 朗诵作品:《唐宋诗词吟诵》、《红烛》《兵车行》《蜀道难》《将进酒》等。<br/>曾经荣获第三届中国话剧“金狮奖”;首届上海戏剧节优秀表演奖;<br/> 上海文联首届文学艺术奖; 第八、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飞天奖”; 第十七、二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第六届佐临奖最佳男主角奖; “五个一”工程奖等。
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杨在葆介绍:
杨在葆,1935年6月25日出生,安徽宿县人,195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任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1960年在影片《红日》中扮演的连长石东根,走上从影道路,之后又先后参加了《白求恩大夫》、《年青的一代》的拍摄,1965年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1979年在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中饰演始终追求真理、不屈从于恶势力的罗霄将军形象,被誉为“中国的《巴顿将军》”,1983年在影片《血,总是热的》中饰罗心刚,获第四届金鸡奖和第七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双奖。1985年自导自演影片《代理市长》,获第九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演过的其他作品有《原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双雄会》等。 <br/> <br/> 杨在葆的前妻在他拍摄《血,总是热的》时患了尿毒症,没等看到这部电影就去世了,杨在葆独自照顾一儿一女和老岳母,后来再婚。
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高博介绍:
高博,1979年4月5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中国内地男主持人。199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在校期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兼职。2002年,高博大学毕业,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旅游风向标》节目中做外景主持人。2005年,主持中央电视台生活服务类幽默脱口秀节目《今晚》。2006年,主持《开心辞典》主持人选拔节目《魅力新搭档》。2011年10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正大综艺《吉尼斯中国之夜》得到吉尼斯认证证书和奖牌。2013年4月5日,主持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平民选秀节目《非常6+1》。2014年,主持央视综合频道智慧型文化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2015年,主持央视综合频道特别节目《CCTV家庭幽默大赛》。2019年,出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专业评审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