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程之介绍:
程之(1926—1995),原名会春、春荪,祖籍湖南宁乡,1926年2月3日出生于湖北武昌,1928年随祖父举家迁至上海定居。程之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程颂万,号十发居士,精通诗词、书画、篆刻,清末曾任湖南岳麓书院学堂监督(院长),父亲程君谋,是著名京剧票友,曾灌制、出版唱片十余张,并整理、出版潭派代表剧目多出,五十年代末受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程之自幼喜爱京剧,六岁便无师自通学回了拉京胡,八岁到电台播音,唱京剧,十一岁时就灌制了京剧唱片《御果园》,从此便得到了“小大花脸”的雅号。 1944年程之高中毕业后,考进复旦经济系。因他酷爱演剧,在复旦念书期间参加了由当时《申报》主办的筹募助学金的义演活动。义演的剧目是《富贵浮云》,导演是黄佐临先生。 <br/> 1945年1月1日,程之辍学,正式下海演话剧,加入了由黄佐临先生创导的苦干剧团,从此走上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演艺生涯。 <br/> 1947年,程之进入文华影业公司。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假凤虚凰》,他在影片中扮演“五号理发师”,影片中五号理发师一段自拉自唱流行歌曲的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程之又拍摄了《夜店》、《腐蚀》等十几部影片。 <br/> 1952年,上海八家私营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联影”并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期间,程之又先后参加了《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影片的拍摄。其中程之在《我这一辈子》中扮演警察局长一角的出色演技,使他荣获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一次颁发的优秀表演奖银质奖章。 <br/> 从195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这十四年中,程之又参加拍摄了《鸡毛信》、《家》、《红日》、《魔术师的奇遇》、《铁窗烈火》、《飞刀华》、《沙漠追匪记》等二十余部影片。在五十年代中期,程之曾为捐献飞机大炮义演京剧《空城计》、《捉放曹》等,并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对台广播节目京剧清唱、相声等,为使台湾人民了解祖国、为增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br/>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程之未能幸免,一夜之间由革命群众变成了“革命的对象”。1967年7月,他被勒令留厂察看,参加所谓的“学习班”,即变相的“隔离审查”,一关就是十个月。1968年5月,学习班结束。 1969年,电影系统大批人员下放到奉贤的“五七”干校劳动,程之仍作为“审查对象”,在“干校”劳动了四年。1973年,程之被列为第一批回厂参加工作的人员之一。回厂后,他即参加了影片《难忘的战斗》的拍摄。1975年1月1日,他又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对外公演的话剧《春苗》,扮演重要角色“杜院长”,这是他从艺三十周年的纪念日。 <br/> 1978年程之参加了上影厂“文革”后第一部影片《特殊任务》的拍摄工作。随后,又拍摄了《儿子、孙子和种子》、《苦恼人的笑》、《他俩和她俩》等影片。与此同时,他还导演了话剧《甜蜜的事业》。 <br/> 1980年,程之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的话剧《镀金》的演出;参加了影片《爱情啊,你姓什么》的拍摄。除了参加《笔中情》、《御马外传》等影片的拍摄外,还为影片《曙光》中的“贺龙”一角配音。 <br/> 1994年底,拍摄了《子夜》、《邮缘》、《开枪,为他送行》、《愁眉笑脸》、《风流局长》、《神猫与铁蜘蛛》等八十余部影片。导演了电视片《蠡湖烟绿》、《天下第一关》、《吃白》、《隐患》等;参加拍摄的电视剧有《电视塔下》小品系列、《西游记》(第六集)、《春蚕、秋收、残冬》、《立体交叉桥》、《阿Q和他的子孙》、《牡丹亭》、《哀乐江湖》、《咸菜街轶事》、《小绍兴传奇》等等;并改编、导演、主演了两集电视剧《名优之死》;导演了京剧电视艺术片《李逵探母》等。同时,程之还主持了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上海滩》栏目。 <br/> 程之从五十年代起,就为译制片配音。不少著名影片中,如《三剑客》、《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牛虻》、《雾都孤儿》等,都留下了他极富魅力的声音。同时,他还为不少国产美术片配音、作曲、配唱,如《济公斗蟋蟀》、《茅山道士》、《三只狼》等,其中《三只狼》一片还获得国际大奖。 程之的相声,不仅能说,而且会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61年,程之和于飞一起为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表演,程之自己创作的相声《化妆、火葬》,赢得两位总理的开怀大笑。 <br/> 程之1995年在上海逝世。
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傅伯棠介绍:
<p>傅伯棠(1923,1,23—1989,4,22)湖北黄陂人。1942年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3年曾在桂林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华书局任职。1944—1946年在渝、沪美国援华总会任事务员。1946年考入上海联华影艺社任演员,后转入昆仑影业公司任演员。拍摄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武训传》、《人民的巨掌》等影片。1952年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3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斩断魔爪》、《不夜城》、《护士日记》、《两个巡逻兵》、《长虹号起义》等影片。1959年,全国许多地方准备成立制片厂,他响应号召,到了武汉电影制片厂,其间,参加拍摄了《亲人》和《革命风暴战胜龙卷风》两部影片。1961年初,武汉和山东两个制片厂合并到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他便转到该厂任演员。先后又拍摄过《七十二家房客》、《逆风千里》、《斗鲨》、《一个美国飞行员》、《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等影片。他在银幕上多扮演配角,后来臃肿的身材、滑稽的相貌又开拓了他的反派、喜剧戏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2x3xa.html)</p>
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冯奇介绍:
冯奇(1924—2015)中国电影男演员。1924年生于北京。从小是个京剧迷,15岁就上台表演。19岁开始从事话剧演出,先后加入过长春“大同剧团”、上海“艺人旅行剧团”。1946年春,在济南加入影联剧团。1947年在上海考进国泰影业公司,拍摄了《古屋魔影》、《一帆风顺》、《青灯怨》等影片。1952年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参演了《斩断魔爪》、《山间铃响马帮来》、《南岛风云》、《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林冲》、《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等影片,并任《第一列快车》等影片的副导演。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后调配到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文革后期拍摄了《一副保险带》、《春苗》、《征途》等影片。文革结束后继续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参演了《楚天风云》、《七月流火》、《石榴花》、《蓝色档案》等影片。2005年8月被授予第10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2015年4月13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1岁。
暂无对此角色的描述。
季虹介绍:
<p>季虹,男,原名季紫剑,1921年出生,江苏无锡人。早年是无锡江南中学学生。1938年加入抗日救亡演剧四队,演出过《敌忾同仇》、《飞将军》、《凤凰城》、《黑地狱》、《国家至上》等多部话剧。1939年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第五届学生),参加过《国贼耻》(与宋清涛联合编剧)、《蜕变》(协助老师曹禺整理资料)等话剧,并演出一些京剧(多饰麒派老生)。毕业后相继在重庆青年剧社、中国艺术剧社等团体任演员,演出过《草木皆兵》、《杏花春雨江南》(饰根发)、《春寒》、《祖国在呼唤》、《戏剧春秋》、《祖国》(饰诺亚甘姆)、《反间谍》(饰白先生)、《家》(觉民)等几十部话剧。解放前夕至解放初,在上海国泰、大同等电影厂任演员,参拍过《江南春晓》(大学生郑力)、《鸳鸯剑》(裘江海)、《妇女春秋》(朱一德)、《望穿秋水》(老张)等影片。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出演过《秋翁遇仙记》等影片。晚年主要从事电视制作工作,参演过《杏林春雨》(王忠)、《奋飞》(孙经理)、《杨贵妃之谜》(高力士)、《铁道游击队》(高山)等电视剧,曾任上影厂影视制作中心创作室制片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