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与恶的距离II》剧组因演员孟耿如的参演争议陷入舆论漩涡。事件的导火索源于其丈夫黄子佼卷入的儿少性影像案件持续发酵,引发公众强烈不满。面对网友抵制声浪,製作方紧急发布声明,承认在选角决策上存在疏漏,并宣布将对相关戏份进行大幅调整。
据製作团队透露,孟耿如当初凭借个人原生家庭经历与角色高度契合获得演出机会。然而在她完成全部拍摄后,黄子佼案件出现突破性进展,其后续应对方式更被指缺乏社会责任感。剧组坦言:"我们低估了现实事件对作品的反噬力,这种艺术与道德的边界失衡可能对真实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对于观众关切的戏份处理问题,声明中给出了艰难抉择:完全删减或换角重拍将导致数百万製作成本打水漂,并影响近百名工作人员的心血。最终决定在保证故事完整性的前提下,仅保留推动剧情发展的必要镜头。这种折中方案暴露出影视行业面对艺人突发丑闻时的两难处境——艺术追求、商业考量与社会责任如何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近期第三起因艺人私德问题导致影视作品受牵连的案例。业内专家指出,流媒体时代观众道德审判力度空前加强,建议製作方在签约时加入"道德条款",同时建立更严谨的选角风险评估机制。此次事件也为行业敲响警钟:当现实中的恶渗透到戏剧创作中,製作团队需要比以往更敏锐的危机意识。
剧组在声明结尾特别强调,将重新检视所有演员的社会形象审查流程,并设立观众意见反馈通道。这场风波折射出的不仅是单个剧集的困境,更是整个娱乐产业在MeToo时代必须直面的课题——艺术作品该如何承载社会的道德期待?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戏剧本身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