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张艺兴易烊千玺等流量明星演绎特殊群体角色成影视创作新趋势

2025-04-14 09:38:44

近年来,大银幕上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流量明星纷纷"卸下光环",在现实主义题材中挑战特殊群体角色。从赵丽颖在《向阳花》中饰演为女儿铤而走险的罪犯母亲,到张艺兴在《不说话的爱》中演绎聋人父亲的挣扎,这些自带话题的年轻演员正在用颠覆性的表演刷新观众认知。

这股风潮其实早有端倪。易烊千玺在《小小的我》中塑造脑瘫青年时的细腻表演令人动容,佟丽娅和黄明昊在《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里分别诠释断臂女性和听障少年的故事也引发热议。就连即将亮相五一档的张婧仪,也为饰演听障家庭中的"听人女儿"专门学习了手语。当精致的偶像滤镜被粗糙的生活质感取代,这些转型之作究竟能走多远?

中国电影史上不乏关注特殊群体的佳作,《海洋天堂》对孤独症患者的温情刻画,《推拿》对盲人世界的深刻描摹,都曾打动无数观众。但这类影片往往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直到《送你一朵小红花》以14.32亿票房打破魔咒——易烊千玺与刘浩存演绎的癌症患者故事,首次验证了"流量+苦难"模式的商业潜力

然而市场反馈却给这股热潮泼了冷水。今年清明档,《向阳花》和《不说话的爱》虽凭借主演号召力获得25%与20.5%的高排片,却双双败给动画电影《我的世界大电影》。更早之前,《小小的我》7.65亿票房对易烊千玺而言只能算差强人意,《我们一起摇太阳》甚至遭遇春节档撤档重映的尴尬。当预售热度无法转化为持续票房,流量神话正在现实题材领域失效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影片的社会价值本不容忽视。《不说话的爱》推出助听字幕版并举办听障群体专场,《小小的我》发起苔花公约促进残障人士就业,主创们确实在尝试搭建艺术与公益的桥梁。但当宣传焦点过度集中在演员的"毁容式演技"——比如赵丽颖的手语特训、易烊千玺的抽搐表情时,特殊群体的真实困境反而成了背景板。

某次路演中,一位听障儿童母亲分享的观影感悟,最终被"赵丽颖落泪"的热搜淹没,这种本末倒置的传播现象暴露出行业的尴尬:到底是关注弱势群体,还是消费弱势群体?当周雨彤在《小小的我》中的健康人角色沦为工具人,当《向阳花》里失聪女儿的戏份不足十分钟,所谓的现实主义难免沦为明星个人秀的华丽外衣。

不可否认,这类角色确实能助力演员转型。赵丽颖从《第二十条》的聋哑母亲到《向阳花》的罪犯母亲,连续两个边缘角色让她捧回百花奖;吴慷仁更凭《富都青年》中的哑巴角色从偶像剧男主蜕变为金马影帝。特殊群体特有的情感张力和肢体语言,往往能放大演员的表演层次,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年轻演员前赴后继地加入这场"苦难竞赛"。

金鸡奖给《我们一起摇太阳》李庚希的颁奖词或许道破天机:"在泪水滑落间深挖角色内心"。当痛苦成为表演的勋章,苦难化作转型的跳板,我们更应思考:这些电影除了为演员提供飙戏舞台,是否真正让特殊群体获得了话语权?或许正如某位影评人所言:"最好的现实主义,不该是明星体验生活的真人秀,而应是照见边缘角落的镜子。"

在流量与口碑的博弈中,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应该容得下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年轻演员挑战特殊群体值得鼓励,但唯有当话题热度转化为社会认知,当表演技巧服务于人文关怀,这类创作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毕竟,银幕上的苦难不该只是通往奖杯的阶梯,更应是照进现实的微光。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