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坛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曾经灯火璀璨的片场如今门可罗雀。从业30年的灯光师改行卖保险,金像奖提名演员开网约车接单,TVB黄金配角在茶餐厅洗碗——这些魔幻现实正在2024年的香江轮番上演。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香港本土电影开机量不足10部,创下近20年新低。古天乐、刘青云等影帝级演员主动降薪救市,却仍难挽行业颓势。天下一电影、寰宇等老牌公司相继退出香港影视展,昔日热闹的展会今年冷清得能听见回声。
"这不是转型,是求生",一位从业者苦笑道。曾参演《使徒行者》的沈震轩,如今更多时间是在经营亏损的健身房。被乘客认出开网约车时,他对着镜头坦言:"演员就像季节性工作,淡季总要找其他出路。"
在油麻地的某间茶餐厅,常能看到熟悉的面孔。戴耀明——这个演过上百部港剧的"金牌绿叶",正系着围裙在后厨洗碗。"从片场到洗碗池的距离,比我想象的短得多。"他擦拭着餐具笑道,手上的老茧分不清是道具磨出的还是洗洁精泡出来的。
转行大潮中不乏令人唏嘘的故事: - 梁珈咏在旺角夜市摆摊卖手工饰品 - 李忠希考取按摩师执照转型正骨师傅 - 90后演员林正峰同时打着三份工:上午拍戏、下午做社工、晚上教补习 "最忙时每天睡2小时,但至少不用向家里要钱。"林正峰的日程表写满生存的倔强。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寒冬中仍有人执着守望。古天乐坚持推进"两年8部"制片计划,虽预算砍半却未停拍;刘德华通过短视频积极推介新人作品;不少演员将市井经历转化为表演养分,反而拓宽了戏路。
影视研究者指出,香港娱乐产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随着流媒体崛起和观众口味变化,传统制作模式面临挑战。但正如港片黄金时代曾从危机中重生,当下从业者的多元探索或许正在孕育新的可能。
夜幕降临,中环写字楼里,那位转行保险的灯光师正在给客户讲解条款。办公桌抽屉深处,藏着他珍藏的场记板。"等剧组召唤时,我随时能回去打光。"他抚摸着抽屉轻声说。这或许就是香港电影人最动人的特质——在现实面前低头,却从未真正放弃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