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珈西携电影《温柔》三度亮相北影节女性导演魅力绽放

2025-04-16 11:10:10

当大银幕亮起《温柔》的片名时,观众们或许不会想到,这部入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华语力量」展映单元的作品,背后藏着导演李珈西与北影节一场长达四年的浪漫约定。从扶贫喜剧到儿童题材,再到聚焦电影行业内部困境,这位女导演用风格迥异的三部曲,完成了一场令人惊艳的创作蜕变。

2020年的北影节上,《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以扶贫题材罕见喜剧化的处理方式引发热议。影片中父女携手脱贫攻坚的故事,被李珈西注入了鲜活的市井气息。当观众还在惊讶"扶贫片还能这么拍"时,这位导演已经悄然开启了她观察社会的多元视角。

三年后,挺着孕肚的李珈西带着《女孩男孩》重返北影节。这部透过孩童纯真目光探讨性别认知的作品,像一缕清风拂过影展。拍摄期间,她将孕期特有的敏感与温柔全部倾注在镜头里,最终呈现出一部既童趣盎然又发人深省的作品。从农村到校园,她的镜头始终追寻着那些被主流视野忽略的角落。

而今,《温柔》的亮相让这个"北影节三部曲"画上圆满句号。影片讲述一位女导演在拍摄独立电影时遭遇的权力博弈与创作困境,李珈西亲自出演女主角"西",将摄影机对准了电影行业最隐秘的角落。那些关于选角暗箱操作、艺术妥协的剧情,虚实交织间令人不禁揣测:这究竟是戏剧演绎,还是行业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采用了极具实验性的"碎片化剧本"——演员只能看到自己角色的部分情节。这种设计不仅制造出悬疑效果,更巧妙隐喻了电影行业信息不对等的现状。主演苗若芃直到看完成片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角色背后藏着这样的故事",这种观影体验与现实中拼凑真相的过程如出一辙。

从山西小城走向国际影展,李珈西的创作轨迹恰似中国女性导演群体的缩影。她拒绝被简单归类为"女性主义导演",却用三部作品连缀成一条清晰的女性叙事脉络。《大河向东流》关注农村女性发展权,《女孩男孩》探讨童年性别认知,《温柔》则直视行业性别困境——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代中国女性的多维画像。

在平遥影展首映时,《温柔》就因其犀利的行业观察引发热议。如今登陆北影节,这部作品又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当片中女导演在片场雷厉风行时,银幕外的李珈西正用镜头语言温柔地叩击着行业的天花板。正如她所说:"真正的平等不是强调差异,而是让不同性别的故事都能被看见。"

有趣的是,这部看似探讨性别议题的电影,导演却更愿意观众将其视为一部爱情片。或许这就是李珈西的创作智慧——用柔软包裹锋利,让严肃议题在类型片的糖衣下更易被接受。当片尾字幕升起时,观众收获的不只是一段观影体验,更是一面照见行业与自我的镜子。

从扶贫干部到懵懂孩童,再到电影从业者,李珈西用四年时间完成了创作视野的三级跳。这位80后导演正在用实力证明:女性视角不是小众标签,而是重新发现世界的重要方式。当《温柔》的余韵在影院回荡,我们不禁期待:她与北影节的下一个约定,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