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奔涌不息,新时代的影像叙事为这条文化长河注入了鲜活生命力。4月14日,电视剧《北上》研讨会在京举行,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的作品,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掀起一场关于运河文化的全民讨论。
当文学巨著遇上影视改编,徐则臣笔下的运河故事通过镜头语言获得了二次绽放。剧中不仅精准还原了小说里"一河通古今"的壮阔气象,更用青春化的表达让百年运河史与当代观众产生奇妙化学反应。从漕运码头的斑驳旧影到现代都市的霓虹倒影,镜头流转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特别指出该剧开创了"文学IP+影视制作+文旅消费"的三维联动模式。随着剧集热播,扬州古渡、淮安闸口等取景地已成新晋网红打卡点,真正实现了"镜头里的风景"向"脚下的旅途"转化。这种文化赋能实践,为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拓展提供了新范式。
主演阵容的深度投入成为另一大亮点。白鹿谈及饰演运河女儿夏凤华时,坦言"能听见河水在血脉里流淌的声音";欧豪则把自己幼时在闽江畔的生活记忆融入角色,让船工谢望和的每个眼神都带着水汽氤氲的真实感;胡军更将谢天成的沧桑演绎成"一部行走的运河变迁史"。
这部剧最动人的创新,在于用轻叙事承载重文化。没有刻意的史诗化表达,而是通过三组人物的命运浮沉,让大运河的千年文脉在柴米油盐中自然流淌。当年轻观众为剧中人的爱情欢笑落泪时,运河文化早已随着情节潜入心底。
值得关注的是,作品对"快时代慢文化"的调和展现出独特智慧。既保留原著对运河文明的深沉思考,又加入悬疑、爱情等年轻化元素,这种平衡让95后观众也能在弹幕里热烈讨论漕运历史。正如研讨会上专家所言:"当00后开始考证剧中出现的船橹样式时,文化传承就成功了。"
目前该剧引发的连锁效应仍在持续发酵。多个短视频平台涌现运河主题的二创内容,高校文创社团发起"重走北上路"采风活动,甚至有餐饮品牌推出"运河宴"主题套餐。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或许正是主创团队期待看到的——让古老运河真正流进当代生活。
站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坐标上,《北上》的成功实践预示着影视创作的新可能:当历史长河遇见现代光影,那些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终将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