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第六日,华语新锐导演周璟豪携处女作《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惊艳亮相导演双周单元。这部聚焦花样滑冰少女成长困境的影片,凭借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和发人深省的社会议题,成为当日最受瞩目的亚洲电影。
影片以花样滑冰运动员江宁的职业生涯为切入点,通过冰刀般锋利的叙事剖开当代家庭教育伤疤。张子枫与马伊琍饰演的母女在冰场内外展开令人窒息的角力,那些看似优雅的旋转跳跃背后,隐藏着令人心惊的控制与反抗。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导演用花样滑冰的冰冷美感与家庭关系的灼热张力形成强烈反差,每个腾空动作都像是一次无声的呐喊。
同日在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得主朱利亚·迪库诺带来新作《阿尔法》。这位以《钛》震撼影坛的女导演,此次将镜头对准80年代被疾病污名化的少女。延续其标志性的身体叙事风格,影片在校园霸凌题材中注入对种族认同的新思考,某些场景令人联想到她备受争议的处女作《生吃》。
法国导演于贝尔·夏鲁埃尔的《陨石》在一种关注单元引发强烈共鸣。这部以核废料处理站为背景的青春片,通过两个问题少年的救赎之旅,尖锐呈现法国社会的地域割裂与阶层固化。其中处理站闪烁的警示灯与少年躁动的荷尔蒙形成奇妙互文,堪称当代欧洲青年困境的精准切片。
非竞赛单元里,斯派克·李对黑泽明经典《天国与地狱》的改编同样值得玩味。这位曾将金棕榈颁给迪库诺的评审团主席,为60年代剧本注入嘻哈节奏与街头智慧,让道德困境在爵士乐伴奏下焕发新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对原版"鞋匠"角色的现代化处理,将阶级冲突置于当代消费文化语境重新演绎。
从花样滑冰馆到核废料处理站,本届戛纳持续展现电影艺术的多元可能。这些作品不约而同聚焦青少年成长阵痛,却以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书写——或如《花漾少女》般用冰面折射人性暗涌,或似《陨石》借辐射隐喻青春创伤,共同构成这个夏天最动人的银幕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