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部新片《功夫梦:融合之道》和《私家侦探》的上映引发了不少争议。明明是主打成龙和古天乐的电影,观众却发现两位大咖的戏份少得可怜,这种"货不对板"的营销方式再次将电影宣传的真实性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功夫梦:融合之道》的海报上,成龙以标志性的功夫pose占据C位,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典型的成龙式动作片。然而实际观影后才发现,成龙仅出场不到30分钟,真正的主角是新人演员王班。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让不少冲着成龙买票的观众大呼上当。
无独有偶,古天乐主演的《私家侦探》同样玩起了"标题党"。官方宣传中强调的"连环情杀"、"窒息尺度"等劲爆元素,在正片中却只是蜻蜓点水。有观众吐槽:"预告片剪得跟正片完全是两部电影!"虽然该片靠着这种营销手段已经盈利,但透支的是观众对电影宣传的信任。
这种"虚假营销"在业内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地球最后的夜晚》将文艺片包装成浪漫爱情片,到《日不落酒店》把客串的沈腾宣传成主演,片方为了票房可谓花样百出。一位从业8年的宣传人员透露:"甲方最在乎的是曝光量,至于宣传内容是否真实反映电影,反而没那么重要。"
随着短视频营销的兴起,这种"片段式欺骗"愈演愈烈。《孤注一掷》中王传君拜佛的爆款片段,在正片中其实分量极轻;某些犯罪片强行炒CP,实际互动却少得可怜。宣传人员坦言:"现在大家都在抄这种营销套路,因为确实能骗到观众进场。"
但观众也在成长。经历过多次"预告片诈骗"后,大家学会了看番位、查口碑。像《日不落酒店》那样明目张胆的虚假宣传已经很难奏效。毕赣的新作《狂野时代》就吸取教训,直接亮明艺术片身份,反而赢得尊重。
在电影市场低迷的当下,如何平衡营销效果与真实性成为行业难题。今年妇女节上映的《还有明天》给出示范:不搞流量炒作,专注女性议题,靠真实口碑实现票房逆袭。这证明好作品不需要虚假营销,精准触达目标观众才是王道。
电影宣传本应是连接作品与观众的桥梁,但当桥梁变成"陷阱",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或许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不尊重观众的电影,注定没有好下场。"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真诚才是最好的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