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默片的黑白画面逐渐淡出,有声电影的浪潮席卷好莱坞,《巴比伦》用三小时的光影狂欢,撕开了黄金时代的华丽外衣。达米恩·查泽雷继《乐来越爱你》后再度将镜头对准洛杉矶,这次不再有梦幻滤镜,取而代之的是胶片燃烧般的灼热与刺痛。
1926年的加州沙漠里,一场荒诞至极的派对拉开了时代更迭的序幕。大象喷涌的香槟、可卡因粉末与胶片显影液混合的气味、在钢琴上跳踢踏舞的临时演员——导演用近乎癫狂的影像密度,将电影工业的原始野性钉在银幕上。当玛格·罗比饰演的内莉踩着碎玻璃起舞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角色,更是整个默片时代最后的回光返照。
胶片转动的机械声里藏着无数残酷的生存寓言。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银幕情人杰克,在录音棚反复NG的桥段堪称时代隐喻:当他的皱纹在高清镜头下无可遁形,当他的嗓音在收音话筒前显得过时,默片巨星突然变成了有声片时代的蹩脚学徒。而墨西哥移民曼尼(迪亚哥·卡尔瓦饰)从场务到制片人的攀升轨迹,恰似好莱坞这座造梦工厂最诱人的海市蜃楼。
查泽雷的野心不止于人物浮沉。胶片切换时的「咔嗒」声成为叙事节拍器,将好莱坞的集体癫狂切割成病理切片:片场猝死的临时演员、用人体当特效的拍摄现场、被硫酸毁容的放映师。当内莉在试镜时崩溃大笑,笑声里既有对体制的嘲弄,也暗含被体制吞噬前的最后挣扎。
最震撼的当属结尾的百年影史蒙太奇。从《火车进站》到《阿凡达》,从卓别林到漫威宇宙,当现代数字影像与片中1920年代的硝酸盐胶片重叠时,观众突然意识到:我们和内莉、杰克一样,始终在追逐那些会灼伤眼睛的银幕幻光。这个长达七分钟的致敬段落,既是给电影的情书,也是写给所有被梦想灼伤者的安魂曲。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放映间里似乎还飘着硝酸盐胶片燃烧的苦杏仁味。这部投资八千万美元的狂想诗注定难以回本,但正如片中那个反复出现的胶片盒标签——「危险!易燃!」,真正的电影艺术从来都是危险而耀眼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