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地铁车厢里,年轻的女服务生弗朗西丝·麦卡伦偶然发现了一只被遗落的手提包。包中证件显示主人是位名叫葛丽泰·希迪格的法国女人。当她按地址送还失物时,迎接她的只有一扇紧闭的房门——这场看似善意的邂逅,即将演变成一场令人窒息的噩梦。
与室友埃里卡同住的弗朗西丝不知道,这个绣着雏菊的米色手提包藏着多少秘密。当她在葛丽泰家中发现整柜一模一样的"失物",每只包里都精心放置着不同女孩的联系方式时,钢琴教师温柔面具下的裂痕开始显现。这个声称女儿远在巴黎的优雅妇人,正用最精致的方式编织着捕猎的蛛网。
拒绝往来后的日子变得危机四伏。葛丽泰会整夜站在餐厅窗外凝视,会在深夜发送埃里卡被跟踪的实时照片。当警方以"未构成实质威胁"为由拒绝干预时,弗朗西丝在垃圾桶里翻出的信件揭开了更骇人的真相——那个所谓的巴黎女儿,早在四年前就已自缢身亡。
在被迫接待葛丽泰的晚餐服务中,破碎的红酒杯划破了虚假的平静。"你母亲必须死去,我们才能相遇"的低语,让弗朗西丝终于看清眼前这个匈牙利女人的真面目。但真正的恐怖才刚刚开始:当她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被囚禁在儿童玩具箱里,而地下室里还躺着前任"女儿"萨曼莎微微抽搐的尸体。
影片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转折发生在营救时刻。伪装成新猎物的埃里卡反将一军,用葛丽泰自己的迷药制服了这个恶魔。当她们把抽搐的妇人锁进那个熟悉的玩具箱时,微微晃动的巴黎铁塔挂件暗示着:有些黑暗,永远不会被真正禁锢。
这部心理惊悚片巧妙融合了《危情十日》的窒息感和《单身毒妈》的黑色幽默。伊莎贝尔·于佩尔用神经质的微笑和突然爆发的暴力,塑造了近年银幕上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反派。当葛丽泰弹奏着肖邦夜曲准备晚餐时,琴声里流淌的不仅是孤独,更是偏执狂精心调制的致命温柔。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导演对空间的心理暗示:从地铁车厢的封闭感,到突然下沉的电梯幻觉,最终在玩具箱的幽闭恐惧中达到高潮。这些精心设计的囚笼意象,恰如现代都市人际关系的隐喻——我们永远不知道,某次善意的举手之劳,会打开怎样的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