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上映的讽刺喜剧《布鲁诺》中,萨莎·拜伦·科恩再次以标志性的大胆风格,塑造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时尚圈异类。影片开场,这位奥地利当红主持人正站在职业生涯巅峰——他的同性恋身份与浮夸作风同样醒目,直到一场用魔术贴礼服毁掉普拉达秀场的闹剧,让他瞬间失去事业、男友和欧洲市场的青睐。
转战好莱坞的布鲁诺带着忠心耿耿的助理鲁茨,开始了一系列荒诞的成名实验。从被剧组驱逐的龙套演员,到用园丁当家具的明星访谈,每个计划都像他那次失败的哈里森·福特"专访"一样,以灾难收场。当用非洲孤儿O.J.制造话题的反基督时装秀引发众怒,甚至招来儿童保护机构时,这个疯狂的角色终于触到了道德底线。
影片最辛辣的讽刺出现在"变直计划"中。布鲁诺混入直男世界的狩猎之旅,变成对男性气质的滑稽解构——他穿着卡其装讨论美甲技巧,在换妻派对落荒而逃的模样,揭开了社会规训的荒谬面纱。而最终那场伪装的笼斗,当布鲁诺与鲁茨在观众暴怒中拥吻时,所有关于性向的表演都化作了对真爱最叛逆的宣言。
科恩用这个角色延续了他对社会禁忌的挑衅。片中那些真实路人的震惊反应,恰似一面照出大众偏见的镜子——当布鲁诺抱着用iPod换来的婴儿亮相时,观众席的愤怒远比剧情本身更具批判性。影片结尾,众多巨星客串的慈善单曲场景,既是对娱乐圈伪善的嘲弄,也暗示着边缘者唯有融入主流规则才能被接纳的悲哀现实。
这部充满争议的作品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化爆破,每个荒诞情节背后都藏着尖锐的社会观察。当布鲁诺最终放弃伪装,与爱人带着"收养"的婴儿谢幕时,那些曾被他激怒的人或许才会发现:真正的冒犯从来不是夸张的表演,而是我们内心根深蒂固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