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定影的亲情:《春行》游移的背影与《女儿的女儿》凝固的泪膜

2025-06-25 17:19:45

台湾电影银幕上曾留下无数令人难忘的父母形象,从《母亲三十岁》中李湘的隐忍,到《推手》里郎雄的固执,再到《孤味》中陈淑芳的坚韧,这些角色早已成为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今年台湾影坛对家庭关系的刻画尤为出彩,杨贵媚在《小雁与吴爱丽》和《春行》中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母亲形象,其细腻入微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而《角头-大桥头》中龙天翔与王阳明演绎的黑道父子情,更在枪火纷飞间迸发出令人动容的温情。

或许有人排斥黑帮片的血腥,有人抗拒喜剧的夸张,但关于家庭的命题永远能击中最广泛的情感共鸣。今年台湾电影中的父母角色集体绽放,《女儿的女儿》与《春行》这两部在金马奖期间上映的作品,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张艾嘉在《女儿的女儿》中含着泪咀嚼饼干的瞬间,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母亲的崩溃,更是整个时代女性命运的缩影——那个被生活反复捶打却始终挺直脊梁的身影,让银幕上的每一道皱纹都写满故事。

黄熙导演的《女儿的女儿》构建了一个当代家庭的寓言。张艾嘉饰演的金艾霞经历未婚先孕、骨肉分离、婚姻破碎,当终于要与叛逆的小女儿达成和解时,命运又给予致命一击。影片中那个关于冷冻胚胎的伦理抉择,恰似台湾社会面临的种种两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充满李安式家庭叙事基因的作品,却让传统父权形象彻底缺席——当金艾霞独自站在异国土地上处理女儿后事时,她面对的不仅是家庭危机,更是一个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孤独抗争。

如果说《女儿的女儿》是用母亲的视角丈量生命的重量,那么《春行》则是以父亲的沉默完成一场告别仪式。这个将亡妻藏于冰柜的跛脚老人,用最极端的方式冻结了时间的流逝。导演王品文与彭紫惠用超16毫米胶片捕捉的影像,让郊区的老屋、幽暗的楼梯与迷离的瀑布都成为情感的载体。当儿子发现父亲秘密的那刻,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与和解都在无言中完成——没有煽情的对白,只有那只始终陪伴的黑狗,见证着这个家庭最私密的悲伤。

这两部作品形成奇妙互文:《女儿的女儿》中母亲在泪水中获得新生,《春行》里父亲于寂静里走向终局。它们共同勾勒出台湾家庭电影的当代图景——不再满足于温情的表面抚慰,而是勇敢剖开亲密关系中的淤青与暗痂。当金艾霞最终拥抱那个曾被遗弃的女儿,当钦福老人颤巍巍走向瀑布,这些画面都在告诉我们:家庭从来不是完美的避风港,却是每个人必须穿越的暴风眼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