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雄电影节「台湾越界」单元带来四部风格迥异的本土佳作,每部作品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台湾社会的不同切面。《非想非非想》以纪录片形式捕捉优人神鼓艺术团体在修行与表演间的哲学辩证;《凤姐》用怀旧笔触勾勒1990年代茶室文化的女性群像;《金盆洗手》则以公路片形式铺陈江湖人物的宿命轮回。而在这组严肃叙事中,《阿婆非死不可》以黑色幽默探讨高龄失智议题,成为单元中最令人会心又深思的异色之作。
当失智症题材总与催泪悲情画上等号,这部作品却大胆打破窠臼。导演将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基因注入客家家庭故事,让观众在明快的节奏与饱和色彩中,看见记忆拼图逐渐碎裂的另一种可能。这种「笑着流泪」的叙事策略,恰似用彩色玻璃拼贴暮色,让沉重议题焕发意想不到的生命力。
纵观国际影坛,从朱丽安·摩尔封后的《我想念我自己》到安东尼·霍普金斯震撼影坛的《父亲》,失智症题材往往聚焦认知功能的崩塌过程。台湾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同样以纪实手法呈现病程的残酷。但《阿婆非死不可》选择另辟蹊径——当杨丽音饰演的客家阿婆翻找邻居信箱偷折扣券时,当她把媳妇的闽南语唠叨当背景噪音时,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日常,恰恰构成了最鲜活的失智症图鉴。
影片中桃园龙潭的客家院落,俨然成为观察台湾家庭关系的显微镜。阿婆与媳妇的语言隔阂、和孙女的价值冲突,表面是代际矛盾,实则是一个女性三重生命的对话。特别当孙女执着法国留学梦时,剧情巧妙揭开阿婆尘封的少女心事——那个被家族责任捆绑的客家姑娘,曾经也渴望挣脱土地的束缚。这种「镜像叙事」让失智症不仅是医学现象,更成为重新审视人生的特殊视角。
美术设计堪称全片最大胆的笔触。导演受《艾蜜莉的异想世界》启发,用高饱和色调构建记忆迷宫:阿婆的碎花衫鲜艳如马蒂斯油画,厨房的瓷砖蓝得像是打翻颜料罐,就连药丸都排列成彩虹色系。这种超现实主义美学并非粉饰现实,反而让「遗忘」这个抽象概念变得可视——当短期记忆褪色时,那些沉淀数十年的情感反而在脑海中愈发鲜明。
在台湾即将迈入超高龄社会的当下,这部作品的出现别具意义。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用轻快的叙事节奏,邀请观众思考:当生命进入终章,我们是否能用幽默化解遗憾?那些被失智症打乱的记忆碎片里,或许藏着最本真的人生答案。正如片中阿婆的经典台词:「忘记的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忘不掉的」——这或许正是影片留给观众最温柔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