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骥的女性三部曲:从《鸡蛋》《笨鸟》到《石门》,金马60入围力作揭示女性生存图景

2025-07-02 14:07:15

银幕上的女性困境从未真正消散。从1934年吴永刚的《神女》到2023年黄骥的《石门》,近百年光影流转中,女性身体始终在资本与阶级的夹缝中艰难喘息。当姚红贵饰演的林森在《石门》中第三次出现时,这个从13岁开始被观众见证成长的女孩,依然被困在命运的闭环里。

黄骥与大冢龙治这对创作搭档,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令人心悸的女性三部曲。《鸡蛋和石头》里初潮与性侵的阴影尚未散尽,《笨鸟》中17岁少女的欲望探索已撞上现实的铁壁,而《石门》里20岁的林森被迫用子宫抵债时,观众能清晰听见卵子被资本碾碎的声音。那些长镜头中胀痛的乳房、面试捐卵时的价码询问、模拟机舱里永远无法起飞的空姐梦,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阶级的石门从未被真正凿穿。

影片中那个令人窒息的细节——林森在豪华小区外流泪时,放学孩童牵着母亲的手走向精装豪宅——突然让银幕内外产生可怕的共振。整治过的道路不见枯叶,就像筛选过的卵子必须符合优生标准。当受赠者像挑选商品般打量捐卵女孩的学历样貌,1934年《神女》里妓女母亲用身体换教育机会的悲剧,在试管生育时代披着科技外衣重演。

大冢龙治的镜头语言始终在进化。从《鸡蛋和石头》的俯视上帝视角,到《石门》里贴着地板的虫蚁视角,摄影机成为嵌在阶级裂缝里的显微镜。那些凝固的窗框构图、持续分泌的乳汁特写、十个月真实拍摄周期带来的妊娠体感,都在将女性生理时间转化为影像暴力。最残忍的是诊所场景直接启用导演老家,让虚构与现实在痛感中完成互文。

三部曲的结尾构成宿命般的隐喻:《鸡蛋和石头》里经血终至的解脱,《笨鸟》中雾中骑行的迷茫,到《石门》画外婴儿啼哭的未知。这些声音串联起来,恰似女性代代相传的基因咒语。当林森把亲生骨肉作为赔偿交给医疗事故受害者时,当代「易子而食」的寓言让所有人文关怀显得苍白。

值得玩味的是创作方式的演变。从《鸡蛋和石头》即兴捕捉48天生理周期,到《石门》严格对应十月怀胎,黄骥用生物钟般精确的作者性对抗着商业电影的速食逻辑。这种固执恰似她镜头里湖南农村的阴湿天气,在数码时代依然坚持用胶片般的厚重质感腌制苦难。

当银幕上又出现少女隆起的腹部,我们突然意识到:从阮玲玉到姚红贵,从黑白胶片到4K数字,女性始终在扮演社会债务的担保物。那些被资本异化的子宫、被物化的卵子、被定价的青春,在百年电影史里不断改头换面却从未离场。或许真正的「石门」,正是我们始终相信下一部电影就能凿穿它的幻觉。

在某个平行时空里,石门另一端的世界应该如导演隐晦暗示的那般:没有面试捐卵的会议室,没有模拟舱里的空姐梦,没有用婴儿抵债的诊所。但此刻,我们仍与林森一起困在石头山的阴影里,数着月经周期等待下一次可能的突围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