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的文学巨著《仕女图》描绘了一位追求自由的美国新女性如何在欧洲旧世界的阴谋中逐渐失去自我。这部写于1881年的小说,在1996年被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搬上银幕,成为一部充满视觉隐喻的女性主义寓言。
坎皮恩在完成《钢琴课》三年后,选择了这个充满挑战的改编项目。遗憾的是,这部作品未能延续她之前的辉煌,直到25年后《犬之力》才让她重获国际赞誉。有趣的是,当年台湾地区将影片译作《妮可基嫚之风情万种》,这个充满商业气息的片名与原著精神相去甚远,令人啼笑皆非。
故事核心围绕伊莎贝尔・阿切尔展开。这位来自纽约的孤女在父亲去世后前往欧洲投靠姨母。她拒绝了包括沃伯顿勋爵在内的多位追求者,却在继承巨额遗产后,落入吉尔伯特・奥斯蒙和梅尔夫人精心设计的婚姻陷阱。婚后的伊莎贝尔如同笼中鸟,在丈夫的精神虐待下逐渐失去光彩。
影片最震撼的段落出现在结尾:当伊莎贝尔曾经的恋人贾斯柏恳求她一起逃离时,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女性却陷入了痛苦的犹豫。这个开放式的结局,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坎皮恩的改编充满了视觉象征。学者Rebecca M. Gordon指出,导演将伊莎贝尔塑造成"被观看的肖像",通过服饰与发型的演变展现其心理变化。这种手法与张爱玲在《小团圆》中运用的身体意象异曲同工,都是通过被物化的女性身体来控诉父权体制。
影片开场极具创意:一组20世纪女性的面部特写直接凝视观众,实现了从"被看"到"观看"的视角转换。伊莎贝尔早期的造型也充满叛逆气息——蓬乱的盘发、黑色丧服,甚至当众脱靴的举动,都彰显着她的不羁个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伊莎贝尔的服装演变:
• 藤蔓纹样的白色日装暗示着她正步入婚姻的坟墓
• 黑白条纹阳伞被奥斯蒙"偶然"拾起,象征囚笼的开始
• 蓝色条纹服饰与监狱铁窗般的栏杆相映成趣
• 蓝灰色绣球花纹裙装暗喻表面光鲜下的精神囚禁
这些精心设计的服饰不仅是时代的还原,更是女性处境的视觉隐喻。当伊莎贝尔站在马厩中,栅栏的阴影投射在她条纹衣裙上的画面,完美诠释了婚姻如何成为她的精神牢笼。
坎皮恩还加入了原著没有的情欲幻想片段:伊莎贝尔想象与三位追求者亲密,却在关键时刻被男性凝视惊醒。这个添加的场景深刻揭示了女性欲望在父权社会中的困境——即使是在幻想中,女性也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仕女图》通过服饰、建筑、光影的精心调度,构建了一部关于女性觉醒与压抑的视觉诗篇。虽然当年未能获得应有的关注,但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与电影语言的前卫性,使其成为值得重新审视的佳作。当今天的观众回望这部影片时,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关于性别政治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