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嘉蕾乔韩森ScarlettJohansson公开控诉好莱坞物化女性自曝被定型为慾望对象难以挣脱

2025-07-04 14:02:07

从童星到好莱坞巨星,史嘉蕾·乔韩森的演艺生涯堪称一部现代女性成长史诗。这位9岁就出演处女作《浪子保镖》的演员,用三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青涩少女到实力派影后的蜕变。在漫威宇宙中,她塑造的「黑寡妇」娜塔莎·罗曼诺夫成为全球影迷心中的经典,而《婚姻故事》《乔乔的异想世界》等作品更让她获得奥斯卡双提名,证明性感外表下藏着令人惊叹的演技爆发力

近日随着《侏罗纪世界:重生》热映,乔韩森罕见谈起职业生涯中的困境。这位曾被《时尚先生》连续两年评为「全球最性感女性」的演员坦言:「好莱坞的造星机器过早地将我定型为欲望符号,这种标签如同无形的枷锁。」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拍摄期间,19岁的她需要长时间保持维米尔画作中的神秘姿态,这种被物化的体验让她开始反思:「当整个剧组都在讨论我的嘴唇弧度是否符合油画标准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成为活的艺术品。」

这种行业潜规则在2003年的《爱情,不用翻译》达到巅峰。索菲亚·科波拉镜头下,18岁新娘夏洛特在东京酒店泳池的惊鸿一瞥成为影史经典画面,但乔韩森透露:「那些看似随性的镜头,实际需要精确计算每寸肌肤的曝光度。有场戏我裹着浴袍拍了27条,只因制片人觉得锁骨阴影不够『诱人』。」这种工业化审美带来的异化感,在2010年《钢铁侠2》黑寡妇首秀时达到新高度——紧身服设计师甚至准备了三种不同胸型的模具供导演选择。

值得玩味的是,乔韩森对性感的解构恰与其银幕形象形成互文。在《超体》中,她饰演的露西突破肉体限制化为无形;《皮囊之下》里外星人角色通过猎艳行为反讽人类欲望;而黑寡妇在《复仇者联盟4》的纵身一跃,用自我牺牲完成了从「被观看者」到「主宰者」的身份蜕变。这种艺术表达与现实困境的呼应,构成当代女性演员最尖锐的职业注脚。

近年转型制片人的乔韩森开始掌握创作主动权。其公司These Pictures出品的《婚礼上的决斗》聚焦中世纪女性维权案,而筹备中的《触礁》续集将深化母女关系的探讨。这种转变让人想起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轨迹——后者年轻时也曾因《猎鹿人》《克莱默夫妇》中的性感形象困扰,最终用《铁娘子》等作品重塑戏路。正如乔韩森在演员工会奖演讲所说:「每个女演员都值得拥有不完美的权利,我们的皱纹和棱角不该被特效抹平。」

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乔韩森现象引发连锁反应。新生代演员如弗洛伦丝·皮尤接棒黑寡妇时,特意强化角色的军事背景而非身材曲线;《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瑞秋·布罗斯纳罕拒绝为杂志拍摄修图过度的封面。这些变化与#MeToo运动形成共振,促使华纳兄弟等片方成立「角色形象顾问」部门,确保女性角色塑造的多样性。

从文化维度看,乔韩森的困境折射出好莱坞百年来的审美变迁。1920年代克拉拉·鲍的「It Girl」定义了野性美,1950年代梦露的「金发笨蛋」成为票房保证,1990年代莎朗·斯通的《本能》交叉腿镜头被载入影史。而今天,随着《芭比》全球票房破10亿,观众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支持更立体的女性叙事。或许正如乔韩森在《吉米秀》的调侃:「现在我选角色的标准很简单——服装能不能穿运动鞋。」

纵观乔韩森的职业生涯,既是个人奋斗史,也是行业进化史的缩影。从被迫穿着12厘米高跟鞋参加试镜的新人,到坚持让《黑寡妇》动作戏采用特技演员的制片人,她的每个选择都在重塑规则。当新作《侏罗纪世界:重生》中她饰演的古生物学家全程穿着工装裤解谜时,这个细节或许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真正的性感,永远始于思想的自由。

在流媒体时代,观众对女性角色的期待正发生质变。网飞数据显示,《后翼弃兵》《杀死伊芙》等「反性感」女主剧集的完播率比传统美女主角高23%。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乔韩森近年作品总带着几分自反意味:无论是《犬之力》中客串的西部歌女,还是《周六夜现场》模仿政客的夸张造型,都在解构她早期的银幕形象。这种艺术家的自觉,让她的职业生涯始终保持着惊人的生命力。

当我们回望那些经典镜头——黑寡妇在布达佩斯屋顶的飞跃,《迷失东京》里凝视窗外的侧脸,《乔乔兔》中随音乐起舞的瞬间——会发现真正打动观众的从来不是曲线比例,而是那份未被规训的生命力。这或许才是乔韩森留给行业最珍贵的遗产:当女演员不再被简化为视觉符号,电影才能真正成为艺术。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