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一场关于成长与永恒的青春史诗

2025-07-06 15:12:06

一段普通的直播画面里,两个年轻女孩正为夹到娃娃而欢呼雀跃。她们登上天台,俯瞰着车水马龙的弥敦道——这条贯穿油尖旺的繁华动脉。彼时的她们不会想到,2019年6月之后的弥敦道将夜夜硝烟弥漫,Telegram群组里的信息如潮水般涌动,无数年轻人义无反顾地走上街头,用血肉之躯守护这片尚能自由呼吸的土地。

任侠与林森联合执导的《少年》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特殊时刻:当一名抗争者发出自杀讯息,素不相识的人们自发组成搜救队,在全城展开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影片没有选择反送中运动中那些标志性节点——既非6月16日两百万人游行,也非7月1日占领立法会,更不是后来的中大保卫战或理大围城,而是聚焦在"光复香港,时代革命"口号响彻云霄的7月21日。这个时间点背后,是6月15日首例运动相关自杀事件——梁凌杰从金钟太古广场纵身一跃的悲剧阴影。

在香港运动电影的谱系中,《少年》呈现出独特的创作姿态。相较于2014年雨伞运动后那些沉淀反思的作品,反送中运动催生的影像创作更像一场火山喷发式的集体表达。从《佔领立法会》到《理大围城》,纪录片工作者以近乎直播的即时性记录历史;而剧情片创作者则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既要规避审查风险,又要在街头拍摄时躲避随时可能出现的抓捕。

影片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对"运动生态"的精准还原。编剧用田野调查般的细致笔触,勾勒出抗争现场精密如钟表的分工体系:和理非、勇武派、后勤组、车手、哨兵...每个代号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轨迹。当家欣选择以死明志,当揽炒君在警察父母与抗争立场间挣扎,这些角色早已超越符号,成为时代洪流中具象的浪花。

《少年》更创造性地构建了双重叙事时空——主线搜救行动与群组里实时更新的街头冲突形成张力,让观众在"已知"与"未知"的裂隙间感受角色们的焦虑。当素未谋面的网友因共同使命成为生死之交,"家人"的定义被彻底改写。那些以"月夜骑士""揽炒君"为代号的少年们,用行动诠释着香港人引以为傲的"执生"精神——在绝境中创造可能。

这部成本仅60万港币的独立电影,本身就如同一场电影形式的街头抗争。从用手机偷拍献花现场,到因演员被捕被迫换角重拍,再到疫情期间戴着口罩穿梭限聚令的夹缝,拍摄过程本身就是对创作自由的生动诠释。正如影片中少年们用身体筑起人链传递希望,《少年》的创作者们也接过了陈果《香港制造》的独立精神火炬。

当英文片名《Forever Young》的旋律响起,巴布·迪伦写给儿子的祝福仿佛穿越时空:"愿你永远正直勇敢,愿你永远看清真相"。在这个需要奇迹的时代,《少年》或许不够完美,但它如暗夜萤火,提醒着我们:只要还有人愿意为自由付出代价,香港就永远年轻。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