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暴雨倾泻时灵魂的沉沦与救赎,一场在思想漩涡中等待阳光的雨天独白

2025-07-06 15:12:06

七年前的深秋清晨,少年太初拖着残缺的身躯缓步行走在夏悫道上。晨光为他镀上一层金色轮廓,这个孤独身影仿佛成为城市抗争史的活体注解。从2012年"佔领中环"到2014年"雨伞运动",个体的抗争逐渐汇聚成集体行动,天桥下的人潮最终却如退潮般散去。那些曾经紧密相连的共同体,究竟留下了什么?离散之后的路,又该通往何方?

2020年《佔领立法会》与《理大围城》的问世,标志着香港电影进入全新纪元。传统商业片的创作自由日渐式微,就连过去十年盛行的社会关怀题材也陷入创作困境。面对市场萎缩,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犹如及时雨,为年轻导演提供数百万资金支持。但受限于预算与视野,这些作品大多聚焦弱势群体议题,虽具人文关怀却难逃窠臼,近年更引发观众审美疲劳。

在后反送中时代,香港独立电影正悄然分化。一类是以《佔领立法会》《时代革命》为代表的纪实影像,用第一手素材构筑历史见证;另一类创作者则选择沉淀思考,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折射现实。像《十二点前我要返屋企》《氾滥》等鲜浪潮短片,用超现实叙事拉开与现实的审美距离,精准捕捉运动后港人的集体心理状态。

在这样的创作语境下,《日常》的出现显得尤为特别。它既非直白记录,也不完全遁入隐喻,而是开辟出第三条道路。影片将剧烈变动的日常拆解成冰冷文字,让信息如碎玻璃般扎入观众感官。导演许雅舒作为香港独立电影界的"隐形人",虽创作资历深厚却始终未被主流关注。她擅长模糊剧情与纪实的边界,这种充满思辨的创作取向,注定难以取悦大众市场。

若追溯导演创作脉络,《日常》可视为《风景》的精神延续。太初穿越时光隧道的身影,从2014年金钟佔领区来到2019年后的香港空城。镜头里苍白的日光、废弃的港铁站、寂静的大学校园,所有空间都成为记忆的墓志铭。当抗争激情褪去,历史却开始诡异循环。隧道将城市一分为二的隐喻,在疫情与运动叠加的当下,演变成更为复杂的空间异化——这就是我们不得不吞咽的"日常"。

值得玩味的是,这类作品往往在海外获得更多共鸣。去年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中,多部香港独立作品引发西方影评人热议。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另一种"离散"。当本土观众还在消化直白的社会议题时,国际影坛已开始欣赏这种充满思辨的作者电影。

香港电影正在经历痛苦的蜕变。商业类型片日渐式微,社会写实题材陷入瓶颈,而独立电影却在夹缝中生长出新的可能性。《日常》这样的作品或许晦涩难懂,但它记录着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脉动——在集体记忆被不断擦写的年代,电影成为最后的情感容器。当镜头扫过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街景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影像,更是一个时代的神经末梢在颤动。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