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当东方巨兽遇上好莱坞套路,是视觉盛宴还是文化错位?

2025-07-06 15:31:59

当张艺谋遇上好莱坞怪兽片,《长城》这部耗资1.5亿美金的跨国巨制,在2017年掀起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激烈讨论。影片将中国古代防御工事与西方怪兽类型片嫁接,产生的化学反应却让观众陷入困惑——这究竟是史诗级奇幻大片,还是文化混搭的怪胎?

影片设定在北宋时期,长城驻军对抗每六十年苏醒一次的饕餮兽群。这个源自《山海经》的上古凶兽,在电影中被塑造成类似《末日之战》中丧尸军团的怪物。张艺谋标志性的视觉美学确实为影片增色不少,五色禁军的铠甲设计、鹤军女战士从高台跃下的"飞梭"战术,都成为令人难忘的视觉奇观。但华丽外表之下,剧本的孱弱让这些设计沦为空洞的表演。

马特·达蒙饰演的欧洲雇佣兵威廉,莫名成为拯救中国的英雄,这个设定暴露了影片的核心矛盾。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强行嫁接,使得剧情逻辑支离破碎。景甜饰演的林梅将军与威廉之间突如其来的"信任"主题,更像生硬的说教而非自然的情感发展。

全明星阵容的浪费更令人扼腕。张涵予的殿帅匆匆退场,彭于晏沦为背景板,刘德华的军师也未能展现足够分量。演员们仿佛成了移动的布景,唯一作用就是衬托两位主角。而威廉·达佛这样实力派演员的角色,也因剧本单薄而失去发挥空间。

影片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它既未能深入挖掘饕餮这个中国文化符号的隐喻价值——本可以借此探讨人性贪婪或生态危机等深刻主题,也没能打造出令人信服的跨文化叙事。最终呈现的只是一部披着中国外衣的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用炫目特效掩盖叙事苍白。

值得思考的是,《长城》的困境折射出中美合拍片的普遍难题。当资本的力量试图强行糅合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文化时,往往会产生文化认知的错位。这部电影留给我们的,或许不是精彩的观影体验,而是关于跨国电影合作如何保持文化本真性的深刻反思。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