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北京,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悸动。7月4日,一部承载着青春私语的电影《小白船》在众人的瞩目中缓缓启航。这部由新锐导演耿子涵执导的影片,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勾勒出15岁少女刘娴那段充满迷惘与追寻的成长故事。当银幕亮起,观众们仿佛搭上了这艘名为"青春"的小船,在记忆的长河中缓缓漂流。
戛纳与平遥的双重认可,让这部作品在未上映前就披上了耀眼的光环。作为2023年第76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入围作品,以及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奖得主,《小白船》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国际评委与专业影人。影片中那个孤独的少女与朝鲜族女孩金明美之间微妙的情感流动,像一首未完成的诗,在银幕上静静绽放。
首映礼上,制片人郑菁以主持人的身份亮相,这个久违的角色让她既紧张又兴奋。"二十多年没拿过话筒了",她笑着坦言,但眼中闪烁的光芒透露着对这部电影的深情。没有诉苦,没有抱怨,只有一份纯粹的喜悦——历经波折的电影终于能够与观众相见。这份克制中的热忱,恰如影片本身的气质:不张扬,却直抵人心。
当主创团队集体登台时,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导演耿子涵细数着这部电影从无到有的点点滴滴,从创投阶段的忐忑,到拍摄现场的执着,再到国际舞台上的惊喜。她特别感谢了管虎、梁静等前辈的支持,这些电影人的传承与提携,让这部女性视角的青春故事得以完整呈现。在谈及创作初衷时,耿子涵表示希望捕捉青春期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碎片,那些大人往往忽略,但对少年而言却重若千钧的微妙时刻。
周美君饰演的刘娴无疑是全片的灵魂所在。这位年轻演员在回顾角色时情难自抑,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现在的我和刘娴同龄",她轻声说道,仿佛在跟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从《嘉年华》到《小白船》,周美君的表演愈发沉稳内敛,将青春期少女那种既脆弱又倔强的特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她坦言最初并未将演员作为职业志向,但随着接触更多优秀作品,表演逐渐成为她探索世界的方式。
黄子琪饰演的金明美则为影片注入了别样的活力。这个带着些许神秘色彩的朝鲜族女孩,与刘娴形成了奇妙的互补。"金明美像是带着刺的玫瑰",黄子琪如此解读自己的角色。与她在《消失的她》中饰演的李木子不同,金明美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层次——外表坚强,内心却住着一个渴望被理解的小女孩。这种反差让角色充满张力,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力量。
映后交流环节,众多电影人纷纷表达了对《小白船》的赞赏。监制管虎虽然因行程冲突未能到场,但通过梁静转达了对影片的肯定。在他看来,这部几乎全女性阵容打造的作品,最可贵的是避免了刻意制造性别对立,而是用平实的视角展现了青春期特有的迷茫与觉醒。演员吕星辰、张雪迎等也被两位年轻主演的真诚表演所打动,认为她们完美诠释了那种"成长中的阵痛"。
《小白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简单定义青春。影片中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教室里转动的风扇、午后阳光下的操场、夜晚收音机里传来的歌声,都成为了情感的载体。导演耿子涵巧妙地运用意象化的表达,将少女心事外化为富有诗意的画面。那艘在梦中反复出现的小白船,既是逃避现实的载体,也是驶向未知未来的象征。
影片对细节的雕琢令人印象深刻。从服装到场景,从光线到配乐,每个元素都服务于情感表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90年代氛围的还原,不是通过刻意的怀旧符号,而是捕捉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感与节奏。这种处理让故事超越了具体时代,触及更普遍的青春体验。
在当下电影市场充斥着各种类型大片的背景下,《小白船》选择了一条更为安静的道路。它不靠激烈的戏剧冲突吸引眼球,而是用细腻的观察和克制的表达赢得共鸣。这种"小而美"的创作取向,恰恰展现了华语电影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影片证明,真诚的故事和用心的制作永远能够找到它的观众。
随着首映礼的结束,《小白船》正式开启了它的银幕之旅。这部电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轻盈却不失深度,简单却蕴含丰富。在这个夏天,它或许能带给观众一份特别的观影体验——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心灵的触动。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每个人都能在那艘小白船上,找到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的青春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小白船》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年轻导演群体的崛起。像耿子涵这样的新生代电影人,正在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华语电影注入新鲜血液。他们不满足于重复前人走过的路,而是勇敢探索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这种创作上的锐气与真诚,正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从国际电影节到国内大银幕,《小白船》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这部电影关于成长、关于友谊、关于发现自我的主题,注定会在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中引发回响。它提醒我们,青春或许会逝去,但那些铭刻在记忆中的感动与困惑,将永远如初。就像影片中那首反复出现的童谣,简单纯净,却能穿越时光,抵达内心最柔软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