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行业持续挖掘传统文化IP的浪潮中,一部聚焦云南非遗技艺的剧集《瓦猫》正悄然引发业内震动。这部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得主葛亮同名小说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匠人在战火纷飞年代的文化坚守,用瓦猫这一神秘图腾串联起三段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云南五华山,破败的弥陀寺里隐居着身世成谜的贵族画师宁怀远,而离家出走的瓦猫匠人荣瑞红则带着祖传手艺流浪至此。当学者文慕白将这对"落魄组合"引荐至西南边陲的古老村落时,三人命运齿轮开始与屋檐上的瓦猫神兽共同转动。那些张着血盆大口、怒目圆睁的屋脊神兽,既是驱邪纳福的镇宅之物,更是贯穿全剧的精神符号。
制作方宇乐乐影业在立项公示中透露,剧组耗时一年深入云南腹地采风,走访了现存的所有瓦猫传承人。这种源自明代的民间工艺,每一尊都凝结着"三分像虎七分似猫"的独特美学——怒张的嘴巴能吞下所有灾祸,直立的双耳可听辨八方凶吉,而中空的腹腔则暗合道家"虚怀若谷"的哲学。在剧中,这些细节将通过4K超高清镜头纤毫毕现。
艺术总监高晓曦在访谈中难掩兴奋:"当我们在剑川县找到最后一位掌握古法烧制技艺的八旬老匠人时,老人颤抖着双手为我们演示了'取红土、塑骨相、点睛魂'的全过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瓦猫瞪圆的双眼看的不仅是妖邪,更是在守望千年匠魂。"这种震撼最终转化为剧中长达15分钟的非遗制作长镜头。
该剧的跨国制作阵容堪称豪华。虽然片方暂未公布导演姓名,但透露这位曾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人有着深厚的亚洲文化背景。有趣的是,导演在阅读剧本时意外发现第一集台词中暗藏着自己中文名的字谜,这种奇妙的缘分促成了此次合作。拍摄将横跨云南元阳梯田、北京故宫角楼、香港石板街三大文化地标,用镜头语言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值得关注的是,《瓦猫》开创性地采用了"非遗三部曲"的系列规划。继瓦猫匠人故事之后,宇乐乐已购得葛亮另一部小说《书匠》的改编权,将镜头对准故宫古籍修复师群体。高晓曦表示:"我们想用影视语言建造一座行走的非遗博物馆,当观众为剧情落泪时,文化的种子已悄然生根。"
在当下古装剧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中,《瓦猫》另辟蹊径地选择了"传统工艺+战争背景+跨国叙事"的创新配方。据内部看片会反馈,已完成的前三集剧本中,瓦猫造型会随主角心境产生微妙变化——从初见的狰狞可怖,到相知后的憨态可掬,最终在战火中幻化为守护众生的神祇。这种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正是奥斯卡级导演的拿手好戏。
影视人类学专家指出,该剧对非遗文化的挖掘具有标杆意义。不同于常规的民俗展示,《瓦猫》通过"器物拟人化"的手法,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剧中设计的"瓦猫择主"桥段,实则是暗喻传统技艺传承中的血脉与选择,这种艺术化处理既保留了文化原真性,又强化了戏剧张力。
随着开拍日期的临近,关于主演阵容的猜想持续发酵。据知情人透露,剧组接触的皆是具有传统戏曲功底的演技派,要求演员必须完成三个月的手工艺特训,从揉泥到上釉都要亲力亲为。这种苛刻要求背后,是对匠人精神的极致还原——正如预告片中那只残缺却威严的瓦猫,在暴雨中依然昂首挺立在屋檐之上。
当全球流媒体平台争相购入这部"东方奇幻现实主义"剧集的海外版权时,《瓦猫》已然超越普通影视作品的范畴。它像是用光影捏塑的现代瓦猫,蹲踞在文化输出的屋脊上,既守护着传统的魂,又眺望着世界的窗。或许正如制作团队所言:"最好的文化传播,是让观众在故事里看见自己,又在感动中遇见未知的中国。"
从《女心理师》的心理迷宫到《要久久爱》的青春图谱,宇乐乐影业始终在探索类型剧的边界。而《瓦猫》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影视工业开始用世界语言讲述本土故事。那些即将在荧屏上苏醒的屋脊神兽,或许正预示着:当商业与艺术、传统与创新真正融合时,中国故事自有震撼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