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退缩》改档8月10日上映潘斌龙演绎东北硬核父亲励志故事

2025-07-27 10:59:02

当冰刀划过冰面的锐响与老工业基地的机械轰鸣交织,一部名为《不再退缩》的电影正在用镜头语言重新诠释东北大地的灵魂。这部由金鸡奖得主齐星执导,潘斌龙、侯佳音、左小青联袂出演的温情励志片,近日释出一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剧照,将齐齐哈尔这座"冰球之城"的工业沧桑与生命韧性定格成永恒的艺术瞬间。

锈蚀的管道与发光的冰刀:工业美学的诗意表达

镜头扫过斑驳的红砖厂房,生锈的金属管道在雪地里勾勒出硬朗的线条,中国一重厂那台停驻多年的老式火车头,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这些被时光打磨的工业符号,在《不再退缩》中获得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导演齐星独具慧眼地发现:"那些被氧化的钢铁表面会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泽,就像主角刘星榆残缺身体里迸发的生命力。"影片中,由潘斌龙饰演的机车厂车工父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用砂轮打磨冰刀,飞溅的火星与冰面的寒光形成震撼人心的视觉隐喻。

剧组深入齐齐哈尔多个工业遗址取景时,意外在一处废弃车间发现整面墙的苏联时期生产标语。美术指导当即决定将其完整保留,泛黄的标语与崭新的冰球装备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工业遗存的创造性运用,让影片跳出了传统励志片的框架,展现出更为厚重的历史质感。

蓝色木屋里的生命交响曲

在昂昂溪区罗西亚大街,108栋俄式建筑静静矗立了百余年。剧照中那栋有着孔雀蓝窗棂的木刻楞房子,成为女主角刘星榆最重要的成长空间。摄制组耗时三个月在这里搭建了真实度惊人的工人家庭场景——掉漆的桦木餐桌上放着印有牡丹花的搪瓷缸,门后挂着用废旧冰球杆改制的拐杖,甚至窗台上的那盆君子兰,都是从当地老住户家移植来的真实植株。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始建于1907年的街道还保留着中东铁路时期的排水系统。当侯佳音饰演的星榆在雨中艰难行走时,积水倒映出俄式尖顶与中式灯笼的奇妙组合,这个神来之笔的镜头被摄影师称为"东北文化基因的视觉解码"。民俗专家参与指导的细节处理,让每帧画面都暗藏文化密码:门楣上褪色的挂笺、厨房里自制的酸菜缸,都在无声述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存智慧。

湿地里飞出的重生之歌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剧照可能是最催泪的视觉炸弹——晨雾中,丹顶鹤群突然腾空而起,与此同时,拄着特制冰球杖的少女在栈桥上奋力跃起。导演采用无人机与水下摄影机协同拍摄,捕捉到鹤翅击碎薄冰的刹那与冰刀凿开冰面的瞬间形成蒙太奇交响。"这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生命能量的量子纠缠",齐星在访谈中如此解释这个精心设计的长镜头。

保护区工作人员透露,剧组为等待最佳拍摄时机,连续十七天凌晨三点进驻观测点。最终呈现的画面里,冬日芦苇荡的金黄、鹤顶的朱红与冰面的钴蓝构成油画般的色彩矩阵。更令人称奇的是,片中星榆康复训练时模仿鹤舞的动作设计,其实源自左小青拜访当地鄂温克族老人的真实采风记录——这个少数民族自古就有通过鹤舞治疗关节疾病的传统。

废旧轮胎里的哲学

在流出的幕后花絮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邻里用废旧轮胎为星榆制作康复器械的片段。这个看似随意的场景实则暗藏玄机:轮胎来自齐齐哈尔老牌国企的淘汰品,上面模糊可见"中国制造"的字样;孩子们绑轮胎用的麻绳是附近亚麻厂的下脚料;就连背景里若隐若现的冰球门,也是用报废的机床零件焊接而成。

左小青在访谈中提到,"东北人最了不起的本事,就是把苦难包进笑话里,把绝望改写成希望"。影片中那些充满黑色幽默的市井片段——在锅炉房开卡拉OK的大爷、用冰球杆晾衣服的大妈、把废铁皮当快板打的少年——共同构成了比任何英雄叙事都更有力量的生存图景。道具组从三百多户家庭征集来的老物件,每件背后都有让人鼻酸的故事:那个反复出现的铝制饭盒,其实是某位老工人连续二十年给夜班妻子送饭的见证。

在工业文明的黄昏与体育精神的黎明交织处,《不再退缩》用冰刀的寒光为东北文艺复兴提供了新的注解。当2025年盛夏来临,这部承载着集体记忆与个人史诗的作品,或许会像它镜头里的丹顶鹤一样,在银幕上划出令人难忘的生命弧线。从锈迹斑斑的厂房到光可鉴人的冰场,从吱呀作响的俄式木门到呼啸而过的冰球,每个细节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真正的坚韧,是看清生活的全部重量后,依然能踩着刀尖起舞。

(本文为娱乐资讯深度解读,所涉电影细节以最终公映版本为准)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