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美国导演工会奖(DGA)颁奖典礼上,《妈的多重宇宙》的两位导演关家永和丹尼尔·舒奈特(Daniel Scheinert)凭借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颠覆性的叙事手法,击败了包括史蒂芬·史匹柏(《法贝尔曼》)和马丁·麦多纳(《伊尼舍林的女妖》)在内的强劲对手,成功摘得最佳导演桂冠。这一结果无疑为这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影片冲击奥斯卡增添了重要砝码。作为奥斯卡风向标,导演工会奖的历史数据颇具参考价值——过去仅有八次与奥斯卡最终结果相左,比如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曾在此获奖却与奥斯卡最佳导演失之交臂,而2019年山姆·曼德斯(《1917》)同样在此折桂后,最终奥斯卡将殊荣给予了后来居上的奉俊昊(《寄生上流》)。
然而就在《妈的多重宇宙》势头正盛之际,稍晚公布的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却上演了戏剧性转折。德国反战史诗《西线无战事》以黑马姿态横扫七项大奖,包括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爱德华·贝尔格)、最佳改编剧本等,成为当晚最大赢家。这部改编自雷马克经典小说的作品,通过冷峻的镜头语言和震撼的战场还原,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入围十项提名的《妈的多重宇宙》仅收获最佳剪辑奖,连被普遍看好的关继威也意外败给《伊尼舍林的女妖》中的贝瑞·柯根,这为奥斯卡的最终角逐埋下了更多悬念。
表演类奖项的竞争同样扣人心弦。凯特·布兰琪在《塔尔》中塑造的指挥家形象已连续多站斩获奖项,此次BAFTA再度封后,使得她与杨紫琼的奥斯卡影后之争逐渐明朗化。而男主角方面,《猫王艾维斯》的奥斯汀·巴特勒凭借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力摘得桂冠,与柯林·法洛(《伊尼舍林的女妖》)、布兰登·费雪(《鲸》)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位演员此前分别在金球奖、评论家选择奖等不同前哨战各有所获,这种胶着局面堪称近年来奥斯卡最为开放的一次影帝之争。
值得注意的是,《西线无战事》的BAFTA大捷是否意味着其奥斯卡前景一片光明?历史数据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参考:过去十年间,BAFTA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重合率仅30%,《游牧人生》《自由之心》等三部影片实现了双赢,但更多时候呈现英美评审口味的差异——例如去年BAFTA将最高荣誉给予《犬山记》,而奥斯卡却选择了甚至未获BAFTA提名的《乐动心旋律》。不过技术类奖项的联动性往往更强,《西线无战事》在摄影、音效等环节的压倒性优势,很可能在奥斯卡上延续。
表演奖项方面,BAFTA与奥斯卡的重叠率则显著提升。近十年最佳男主角仅有2014年出现分歧(BAFTA选择《自由之心》的奇维托·艾吉佛,奥斯卡青睐《药命俱乐部》的马修·麦康纳),女主角奖项更有80%的一致性。这似乎预示着凯特·布兰琪的冲奥之路已铺就坦途,而男主角的混战局面仍存在变数——有观察人士认为奥斯汀·巴特勒的华丽转型更符合学院传统审美,但柯林·法洛充满哲学思辨的表演同样不容小觑。
本届BAFTA的其他亮点还包括:《伊尼舍林的女妖》与《猫王艾维斯》各获四奖并列第二,前者在原创剧本、英国本土电影等环节展现优势,后者则在妆发、服装设计等技术领域大放异彩;吉勒摩·戴托罗的定格动画《皮诺丘》延续颁奖季强势表现;而关于战争与人性的探讨成为最大赢家——除了《西线无战事》的七项大奖,聚焦俄乌冲突的《纳瓦尼事件簿》也拿下最佳纪录片。这些结果既反映了当下电影创作者对现实议题的关注,也预示着奥斯卡可能延续类似的价值取向。
随着颁奖季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各片方的公关攻势将愈发白热化。值得玩味的是,今年几部热门作品恰好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向:《妈的多重宇宙》以多元宇宙概念解构亚裔移民家庭困境,《西线无战事》用传统叙事展现战争创伤,《伊尼舍林的女妖》则以黑色幽默探讨存在主义命题。这种多样性本身,或许正是当代电影艺术最迷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