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幕上浮现《疫起》的最后一个镜头——晨光穿透医院走廊的玻璃窗,为疲惫的医护人员镀上金色轮廓时,影院里响起零星的抽泣声。这部以2003年SARS疫情为背景的医疗题材电影,用手术刀般的精准与钝器般的沉重,剖开了那段被消毒水气味笼罩的集体记忆。
手术灯下的生死竞速
不得不承认,《疫起》在技术层面展现了台湾电影工业的新高度。那些令人屏息的手术场景——泛着冷光的手术器械划开皮肤,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被血浆模糊的护目镜——每个细节都经过医学顾问的严格把关。特别是两场平行剪辑的手术戏:当急救团队为染疫护理长实施气管插管时,隔壁病房正有人用床单拧成绳索结束生命。这种生与死的蒙太奇,比任何台词都更具冲击力地诠释了疫情的双重杀戮:病毒不仅摧毁肺泡,更会腐蚀求生意志。
影片后半段的高潮戏码同样令人难忘。产科医生在负压病房里进行剖宫产,血浆突然喷溅在防护面罩上的特写,与走廊里晕厥病患的心电图警报形成交响。但这次,镜头里多了些微妙的暖色——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输液架上晃动的平安符,以及透过气密窗偷溜进来的晨光。这种从绝望到希望的叙事弧光,或许正是导演林君阳对所有抗疫者的温柔致敬。
白袍之下的道德迷宫
然而当走出影院,那些技术层面的惊艳逐渐褪去后,某种不适感开始浮现。电影将大部分笔墨倾注在安护士跪地清理呕吐物、李医生连续36小时值守的伟岸形象上,却用近乎审判的镜头语言刻画那些想要逃离的医护人员——他们被框在狭窄的构图里,脸上打着顶光,背景音是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这种非黑即白的角色塑造,让人想起SARS期间真实发生的道德绑架:当社会将医护人员神化为"白衣天使",是否也剥夺了他们作为凡人恐惧的权利?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抗议封院的护士长角色。这个本可深入探讨制度与人道主义冲突的角色,在第三幕突然毫无铺垫地回归岗位。镜头刻意捕捉她戴上N95口罩的特写,仿佛在完成某种"浪子回头"的仪式。这种处理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实中医护人员面临的困境——社会既要求他们具备超人的奉献精神,又在医疗纠纷发生时迅速将其妖魔化。正如片中夏正医生的那句台词:"救活了是应该的,出事了就等着被告",道出了这个职业永恒的悖论。
摄像机前的历史见证者
全片最令人惊喜的当属薛仕凌饰演的记者金有中。这个戴着破旧渔夫帽、总在笔记本上狂写的角色,完美复刻了当年深入和平医院报道的记者群像。当他隔着封锁线对摄影师喊"这才是真正的头条"时,脸上混杂着职业狂热与历史参与感的微表情,堪称当代台湾电影最复杂的表演瞬间之一。这个角色巧妙地提出了疫情中的另一个伦理命题:当灾难成为新闻富矿,媒体人该如何平衡公众知情权与人文关怀?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陈家逵饰演的病患家属。他蜷缩在急诊室角落,喃喃自语"在家也是等死,在这也是等死"的独白,意外撕开了长照体系溃烂的创口。这个仅出现三场戏的配角,却贡献了全片最具现实质感的段落——当防疫变成全民运动,那些本就游走在社会边缘的群体,是否承受了更隐蔽的二次伤害?
未被解答的制度诘问
影片最遗憾的或许是对"封院"政策本身的回避。现实中,和平医院封院决策至今仍存在巨大争议——仓促的执行导致医护人员与病患共处污染环境,有研究认为这反而加剧了交叉感染。但《疫起》将叙事完全局限在院内视角,使得抗议者的诉求被简化为"贪生怕死"。若导演能加入卫生署官员的会议镜头,或是民众在院外的声援画面,或许能构建更立体的讨论空间。
这种选择性的叙事在"小女孩独自徘徊B栋"的桥段尤为明显。这个明显违背防疫常识的情节,本可引申出封院造成的管理混乱,却被处理成煽情的孤立事件。当小女孩最终隔着玻璃与昏迷母亲手掌相贴时,银幕上响起的弦乐几乎要溢出影院——这种情感过载的处理,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影片对复杂议题的简化倾向。
疫情叙事的时间重量
值得思考的还有影片上映日期的选择。4月14日这个数字组合在台湾网络文化中的特殊含义,让"疫起414"的海报文案显得格外刺眼。当片尾字幕升起"纪念所有抗疫英雄"时,前排观众举起手机拍摄的动作突然停滞——这个细微的集体迟疑,或许比电影本身更真实地反映了后疫情时代的情感创伤: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灾难记忆?是经过提纯的英雄史诗,还是包含犹豫、错误与反思的诚实记录?
开放式结局里,康复的孕妇望着育婴室的玻璃窗,镜头最终定格在窗外模糊的树影。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画面,恰似我们对SARS记忆的隐喻——既清晰可见,又始终隔着一层毛玻璃。当三年后的新冠疫情证明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时,《疫起》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给出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勇敢地提出了那些我们仍在回避的问题。
走出影院时,夜色已深。路过的医院依旧灯火通明,某个瞬间仿佛看见银幕里的角色走出来,融入真实世界的医护人流中。这种虚实交错的感觉提醒着我们:灾难电影真正的意义,从来不是复述历史,而是为下一次黑暗降临时的选择,提前准备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