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穗奖影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今年的学生剧情片单元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多样性与深度。不同于往年,本届入围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出现了有趣的集中现象——同志情感的暧昧纠缠、两岸关系的微妙张力、移工群体的生存困境,这些主题如同暗流般在多部作品中反复涌动。这究竟是年轻创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社会议题,还是某种影展美学的潜在导向?值得玩味的是,相较于专业组作品,学生组的创作反而展现出更犀利的观察视角和更成熟的表现手法。
颜浩轩导演的《送行》以32分钟的凝练篇幅,构建出一个关于死亡与亲情的微型宇宙。“收起来啦,白包是外人在给的”这句开场台词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瞬间剖开传统丧葬文化中那些未明言的规则。镜头跟随若晴与若杰兄妹处理母亲后事的琐碎过程,从政府机关的繁文缛节到礼仪公司的商业算计,每个细节都成为映照人性的棱镜。当父亲突然现身时,那个被刻意回避多年的家庭伤口终于暴露在殡仪馆的冷光下——死亡不仅带走生命,更撕开了活人精心维护的伪装。影片结尾那场超现实的蚂蚁迁徙戏,将人类在命运前的渺小与坚韧同时推向极致。
李金岳的《山中怪人》用近乎默片的表现形式,讲述现代文明与原始自然的永恒角力。刘冠廷饰演的登山客与范扬存演绎的山林野人,在云雾缭绕的秘境中建立起超越语言的友谊。导演巧妙运用“语言误会”与“战争创伤”两个寓言式开场,为后续文明入侵荒野的冲突埋下伏笔。当推土机碾过野人精心布置的石头阵法时,那些飞溅的碎石何尝不是被现代化进程碾碎的传统文化象征?全片最动人的时刻,是野人用树皮为城市青年包扎伤口——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动作,完成了原始智慧对现代创伤的精神疗愈。
青春悸动永远是学生电影最鲜活的创作源泉。林冠辰的《午夜节拍》把少年情愫拍得如汽水气泡般清甜跳跃,摩托车后座若即若离的身体距离,羽球场网前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换,电子烟烟雾中模糊了界限的暧昧对话——所有欲言又止的试探都化作午夜街头突然响起的音乐,让两个男孩终于卸下心防共舞。相较之下,《防己》中的暗恋则浸泡在咸涩的海风里,中药铺少年云伍对救生员大和的渴望,如同其名所示的中药特性,既“降泄下行”又“清湿热”,将性压抑与情感萌发的矛盾状态具象化为一次次冲向海浪的自我放逐。
《剃头、痔疮、夹娃娃机》用蔡明亮式的极简美学,拼贴出台北夜间的都市孤独症候群。即将入伍的少年在女友睡熟后溜出旅馆,与陌生男子展开一场没有目的的街头漫游。导演将夹娃娃机的机械臂隐喻为当代青年情感的精准投射——明明看准目标却总是差之毫厘,投再多硬币也抓不住想要的慰藉。当新闻里中共军机扰台的警报声与宾馆电视里的A片呻吟奇妙混音,个体情欲与集体焦虑达成了荒诞的和解。
谢丽伶的《当哨声响起》以高中生仪仗队的日常训练为切口,掀开两岸交流中的敏感神经。当上海姐妹校来访前夕,校方突然要求撤下表演环节中的国旗元素,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动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年轻队员中激起层层涟漪。“消失的国旗”既是政治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折射出身份认同的集体困惑。影片高潮处仪仗队空手模拟执旗的表演,那些没有实体的标准动作,恰似某种集体记忆的幽灵在场。
移工题材在本届影展中展现出令人心碎的多样性。《玛丽快跑》用平行蒙太奇串联起菲律宾保姆玛丽分身乏术的一天——雇主女儿发烧就医的焦急,与越洋视频里亲生女儿生日派对的欢笑,两种母亲角色在时差中不断切换。当玛丽最终没能赶上汇款时间,只能隔着手机屏幕唱生日歌时,全球化时代的亲情代价被量化成汇率表上跳动的数字。而《南途》则通过越南母亲的神秘失踪,揭开新住民二代的身份迷惘。父亲那句“你妈同乡的老公脾气更差”的抱怨,暴露出跨国婚姻中永远存在的文化鸿沟。
在众多佳作中,《光荣之路》的槟榔园叙事令人耳目一新。主角光荣的困境具有多重象征——槟榔树被指为水土流失的元凶,隐喻着底层劳动者反被指责为环境破坏者;盗采者夜间割走成熟槟榔,恰似资本主义对农业文明的无声掠夺。当光荣拖着病体在雨中抢收作物时,那些随刀锋溅起的红色汁液,俨然是小型农业在现代化浪潮下的流血伤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悄悄告诉她》,这部游泳队题材的青春物语,在《蓝色大门》式的清新框架下埋藏着深邃的心理勘探。晓安与文绮的泳池竞逐,实则是两种生命态度的交锋——一个将游泳视为享受水流抚触的身体诗学,一个则当作必须夺取奖牌的生存竞技。当教练指出晓安“和文绮同泳道就会变温柔”时,某种情感依赖与自我压抑的复杂关系已然呼之欲出。
纵观本届金穗奖学生作品,年轻导演们正在用镜头语言重新定义台湾电影的新语法。从丧葬文化到山林哲学,从少年情欲到国族认同,这些作品证明:真正的创作自由不在于题材的选择,而在于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当《演习》结尾处两岸亲人隔海相望的漫长镜头,与《大夜》中护士被昏迷病患无意识触摸的荒诞场景产生奇妙共振时,我们突然理解——所有看似割裂的社会议题,最终都指向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被看见、被记住、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