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C扩展宇宙(DCEU)被官方宣告终结的那一刻起,所有尚未上映的作品仿佛被推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它们如同赛场上早已分出胜负后的垃圾时间,无论表现如何,都难以再激起观众的热情。这些电影就像是被遗弃的棋子,在无人问津的棋盘上机械地走完最后几步。《闪电侠》的票房惨败尚可归咎于多重因素,《蓝甲虫》则彻底沦为一场灾难,而如今,命运终于轮到了那个从立项起就饱受争议、上映日期一再推迟的《水行侠:失落王国》。
视觉盛宴的延续与疲态
2018年的《水行侠》曾创下DCEU票房神话,导演温子仁成功将恐怖片领域的叙事张力与商业大片的视觉奇观完美融合。影片中构建的亚特兰蒂斯王国以令人窒息的绚丽色彩和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重新定义了水下世界的银幕呈现。相比之下,漫威《黑豹2》中塔洛坎的冷峻科技感,或是迪士尼《小美人鱼》的童话式海底景观,在视觉冲击力上都显得相形见绌。温子仁甚至为团队鸣不平——那些突破性的流体动力学模拟和生物发光效果,本应值得一座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杯。
然而在续集中,这种惊艳感正在消退。尽管制作周期长达五年,影片呈现的却只是对前作水准的勉强维持。某些水下场景的粒子效果明显简化,战斗场面的调度也失去首部曲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特别是结局高潮戏份的处理,竟带着几分仓促与敷衍,仿佛幕后团队在通过镜头传递着某种心照不宣的讯息:这场持续十年的DC宇宙实验,确实到了该画上句号的时候。
未竟的角色弧光
剧本为几位主要角色埋设了丰富的成长线索:亚瑟对王权责任的抗拒、奥姆心中翻涌的仇恨暗流、黑蝠鲼人性面的微妙闪现,这些本可深化人物层次的设计,却像亚特兰蒂斯的遗迹般被草草掩埋。黑暗三叉戟作为能放大持有者阴暗面的神器,其设定令人联想到《魔戒》中至尊魔戒的诱惑,若能借此展开兄弟二人内心的挣扎博弈,或许能成就更震撼的情感冲突。可惜影片最终选择了一条更为平坦的叙事路径——奥姆的野心莫名消散,海底王国的政治困局被简单化解,就连黑蝠鲼这个最具悲剧色彩的反派,也失去了丰满形象的最后机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对气候危机的隐喻堪称神来之笔。当远古冰川因全球变暖融化,释放出被封印的黑暗势力时,这个情节设计巧妙呼应着现实世界的生态焦虑。某些场景中漂浮的塑料垃圾与变异海洋生物,更是构成对海洋污染问题的尖锐讽喻。这种将奇幻叙事与现实议题结合的尝试,或许是整个DCEU晚期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亮眼笔触。
兄弟喜剧的救赎
当叙事陷入疲软之际,杰森·莫玛与帕特里克·威尔森碰撞出的兄弟火花成功挽救了影片节奏。两人塑造的"不打不相识"式互动,与漫威雷神兄弟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北欧神话的沉重宿命,只有两个性格迥异的海底王子在冒险中逐渐卸下心防。水下黑市的段落充分展现温子仁的想象力,各种经过生物改造的海洋商贩与蒸汽朋克风的潜水装备,构建出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异想世界。
动作设计方面,黑蝠鲼装备升级后的那场长镜头对决堪称系列最佳。当他的等离子切割刀与亚瑟的三叉戟在海底废墟中碰撞出耀眼光芒时,观众终于感受到势均力敌的战斗张力。而鲸群集体发动声波反击的壮观场面,则完美展现了温子仁对生物与科技融合的独特理解。这些高光时刻提醒着我们,这部电影本可以走得更远。
一个时代的潦草句点
作为DCEU的收官之作,影片结尾的处理耐人寻味。当亚瑟打破第四面墙般的狡黠微笑,与其说是超级英雄的庄严宣告,不如看作是对整个系列命运的戏谑注解。这个始于《钢铁之躯》严肃基调的宇宙,最终竟以奥姆大快朵颐陆地快餐的滑稽画面落幕,其中蕴含的荒诞感令人五味杂陈。温子仁标志性的恐怖元素在本作中大幅减少,唯一称得上"惊吓"的,恐怕只有哥哥哄骗弟弟尝试蟑螂寿司的恶作剧。
纵观全片,《水行侠:失落王国》就像它的主角一样充满矛盾——它既想延续首部的娱乐精神放肆狂欢,又不得不背负DCEU崩解的历史包袱。当片尾字幕升起时,观众感受到的不是超级英雄电影常见的激昂振奋,而是一种复杂的释然:这个曾经野心勃勃的电影宇宙,终于可以在风暴过后平静地沉入深海了。那些未说完的故事、未展开的角色、未实现的创意,都将随着七海之王最后的微笑,成为好莱坞历史中又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脚。
或许未来某天,当詹姆斯·古恩重启的DC宇宙也走到生命终点时,人们会想起2023年冬天,曾有这样一部电影:它带着知晓命运的从容,在商业算计与创作热情之间,完成了一场华丽又略带伤感的谢幕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