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艺《一饭封神》涉嫌抄袭Netflix《黑白大厨》引争议:布景拍摄方式高度相似

2025-07-31 08:10:16

当美食遇上竞技,当街头小吃碰撞米其林星级,一场关于味蕾与创意的战争正在荧幕上悄然打响。近日,一档名为《一饭封神》的料理竞技节目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其与Netflix爆款《黑白大厨:料理阶级大战》高度相似的设定,让这场"舌尖上的对决"意外演变成关于原创与借鉴的舆论风暴。

镜头扫过灯火通明的厨房赛场,16位身着洁白厨师服的业界名厨站在高台之上,俯视着84位来自街头巷尾的料理达人。参赛者们手持象征身份的黑白汤匙,在开放式厨房中挥汗如雨。评审团身着考究西装穿行其间,突然驻足在某位选手灶台前,用银匙轻尝酱汁后给出犀利点评——这一幕幕场景,让不少国际观众直呼"似曾相识"。

争议的焦点不仅在于节目框架的雷同。从阶级分明的选手分组方式,到"蒙面厨师"使用代号的设定;从评委居高临下的观察视角,到特写镜头里食材飞溅的慢动作;甚至布景中金属与木质碰撞的工业风设计,都与原版有着惊人的相似度。Netflix官方回应称从未向中国出售版权,更让这场"撞衫"事件蒙上阴影。

社交媒体上,各国网友的讨论持续发酵。有人调侃:"这简直是Ctrl+C后连字体都没改的作业抄袭",也有人质疑:"难道料理比赛的创意只能有一种呈现方式?"更有专业影评人指出,此类争议背后折射的是全球综艺市场长期存在的创意同质化困局。当某个模式取得成功后,各国制作团队难免会受其启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中实现本土化创新。

回望亚洲综艺发展史,这种"模式借鉴"现象并非新鲜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料理铁人》就开创了厨师对决的节目范式;韩国《拜托了冰箱》则将明星私厨与即兴创作完美结合。值得玩味的是,这些节目本身也吸收了大量欧美真人秀元素。如今《一饭封神》引发的争议,某种程度上是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的版权博弈。

深入节目内核会发现,中国版在细节处仍可见本土化尝试。比如引入"八大菜系"的地域对抗元素,设置"夜市挑战"环节还原中国街头美食文化,还有评委用"色香味形意"的传统标准进行评判。这些创新若能更系统性地贯穿节目,或许能形成独特的东方美食叙事。可惜在整体框架的阴影下,这些亮点容易被观众忽视。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全球美食综艺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第一代以教学演示为主,第二代侧重竞技对抗,如今第三代则强调故事性与社会议题的结合。《黑白大厨》成功之处,正在于将厨艺比拼升华为关于阶级、身份的文化讨论。若《一饭封神》能在后续赛段中,深入挖掘中国餐饮行业的代际传承、地域差异等现实命题,或许能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

这场风波也引发行业对创意保护的思考。据统计,近五年有超过20档海外综艺模式被指在华"复制",其中韩国节目占比高达95%。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原创模式如《舌尖上的中国》也频遭海外效仿。在流媒体打破地域壁垒的今天,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创意认证体系,成为摆在各国内容生产者面前的新课题。

当观众为选手的创意料理惊叹时,或许也该思考:真正的美食创新,既需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智慧,更要有另起炉灶的勇气。就像节目中那位用豆腐雕出万里长城的厨师所说:"最好的致敬不是复制味道,而是创造新的味觉记忆。"在这场关于原创与借鉴的辩论里,也许时间才是最终的评审官。

放眼未来,随着AI技术介入内容生产,综艺模式的版权界定将更趋复杂。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打动人心的始终是真诚的创意。就像美食的本质不在于摆盘多么华丽,而在于能否唤醒食客的情感共鸣。当下一季《黑白大厨》与《一饭封神》再度同台竞技时,观众期待的或许不是谁更"正宗",而是谁能端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料理"。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