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戏院的灯光渐暗,舞台上的冰屏缓缓亮起,一幅饱经沧桑的古城画卷在多媒体技术的渲染下徐徐展开。当熟悉的革命旋律与现代京剧唱腔交织在一起,北京京剧院全新打造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正在用戏曲特有的艺术语言,向观众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这部改编自李英儒同名小说的新编现代京剧,不仅是对红色经典的深情致敬,更是一次传统艺术与现代表达的精彩碰撞。
舞台上的时空被巧妙折叠,上世纪40年代的华北古城在转台与冰屏的组合中重现。日寇铁蹄下的阴霾笼罩着每个角落,而在这片黑暗中,人性的光辉却愈发耀眼。交通员银环的成长蜕变、金环的壮烈牺牲、杨母的舍生取义、关敬陶的良知觉醒,这些经典人物在京剧艺术的诠释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当杨母纵身跃下城楼的那一刻,汉调转二黄慢板的凄美旋律将母爱与家国情怀升华至极致,台下不少观众已悄然拭泪。
这部作品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完整保留了京剧艺术的精髓。领衔主演杜镇杰塑造的关敬陶堪称一绝,从最初迷茫堕落的伪军团长,到最终觉醒起义的革命志士,每个眼神、每个身段都精准刻画着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转变。而张慧芳一人分饰两角的精湛表演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金环的刚烈与银环的温婉在她身上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角色转换时的那个转身,仿佛瞬间完成了灵魂的置换,将戏曲程式化表演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设计上,作曲家朱绍玉大胆创新又不失传统韵味。银环与金环的小提琴主题、杨晓冬的大提琴动机、关敬陶的笙声独白,这些西洋乐器与京剧乐队的融合毫无违和感。最震撼的当属雪夜明志那场戏,双嘎调的交织唱段如惊涛拍岸,将两位男主角的内心激荡表现得荡气回肠。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突破的创作理念,正是当代京剧发展的生动写照。
导演王筱頔匠心独运的"芳草"意象,为全剧注入了诗意的灵魂。这个游走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角色,既是具象的人物,又是抽象的革命精神象征。当金环倒在血泊中,"芳草"以戏曲特有的水袖功接引英魂;当杨母坠楼瞬间,"芳草"的唱腔如春风化雨般抚慰人心。这种写意化的处理手法,让革命题材作品跳出了说教窠臼,升华为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艺术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对杨晓冬形象的重新塑造颇具智慧。相较于原著中相对被动的描写,舞台版本特别强化了他策反关敬陶的关键戏份。谭正岩饰演的杨晓冬在"攻心"一场中,以老生特有的沉稳唱腔层层递进,最终用"当年黄埔同窗谊"的往事击中关敬陶内心最柔软处。这段改编既符合戏曲需要强烈戏剧冲突的特点,又让人物的英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从服装设计到舞台调度,《野火春风斗古城》处处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金环就义时的红色斗篷在追光下如火焰般夺目,杨母的素色衣衫则透着中国传统母亲的隐忍坚韧。多媒体技术制造的飘雪效果与演员程式化的身段相得益彰,既营造出真实的氛围感,又不失戏曲虚拟化的美学特质。
当大幕缓缓落下,主题曲"芳草萋萋"的旋律仍在剧场回荡,观众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艺术呈现,更在于它用京剧这门古老艺术讲好了中国故事。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野火春风斗古城》用戏曲人特有的方式告诉我们: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正如春风中的野草,岁岁枯荣,生生不息。
纵观整部作品,从剧本改编到舞台呈现都体现着主创团队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他们既没有固步自封地重复传统,也没有盲目追求创新而丢失京剧本色。在保留"四功五法"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合理吸收现代戏剧表现手法,让革命历史题材焕发出时代光彩。这种创作态度,或许正是当代戏曲工作者传承与发展国粹艺术的最佳路径。
当走出剧场,古城墙的影像仍在脑海浮现,那些荡气回肠的唱段犹在耳畔回响。《野火春风斗古城》用最中国的艺术形式,讲述着最中国的英雄故事,这种文化自信的表达,不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吗?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的价值已超越单纯的舞台表演,成为京剧艺术守正创新的又一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