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烟火气,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街巷深处。当夕阳西下,霓虹初上,那些冒着热气的摊贩推车、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邻里之间的笑闹喧哗,共同编织成一座城市最真实的呼吸。而将于8月22日登陆全国银幕的电影《再见,坏蛋》,正是这样一部扎根于市井烟火,却讲述着不平凡温柔的故事。它不刻意煽情,不刻意崇高,只是静静地摊开生活原本的模样,让观众在笑与泪之间,重新发现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联结。
在近期举行的杭州与上海两站路演活动中,影片主创与观众进行了一场场充满温度的对谈。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渲染,创作者们只是诚恳地分享着这部电影如何从一粒种子生长为枝繁叶茂的故事树。编剧兼导演俞钟提到,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正是想捕捉那种属于中国城市的共通情感——所谓的“家乡味”,并不是某一地的特产,而是一种深入血脉的熟悉与亲切。无论是武汉、杭州还是上海,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街坊邻里的热络、市集里传来的香味,其实都是相通的。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这种真实感,《再见,坏蛋》的取景地“幸福里”并不是一个临时搭建的虚假布景。那里的每一个摊位、每一盏灯、甚至飘散在空气中的食物香气,都来自真实经营中的摊贩。演员需要真正地购买、品尝、交流,镜头之外的生活仍在继续。这种拍摄手法无疑增加了制作的难度,却也让影片拥有了一种难得的质地——它不是被编排出来的剧情,而更像一扇窗,观众透过它看到的,是正在发生的生活。
影片中“豆豆”一角的扮演者陈宇喆,成为路演现场备受瞩目的焦点。年仅七岁,却能够通读剧本、深入理解角色,被导演俞钟称为“天才型选手”。但与其说是天赋,不如说是真切的情感投入。陈宇喆并没有刻意“表演”孩童的天真,而是真正成为那个在幸福里奔跑、好奇、有时也会难过的小男孩。在他的身上,观众看不到演技的痕迹,只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会哭会笑的孩子。这种真实,恰恰是很多专业演员也难以抵达的境界。
而饰演“宝儿姐”的陶慧,则为电影注入了一份外刚内柔的女性力量。她坦言,这个角色最吸引她的,正是那种嘴上不饶人、却比谁都心软的热心肠。宝儿姐不是传统意义上温柔似水的女性形象,她有自己的脾气和坚持,甚至偶尔显得有些“泼辣”,但在关键时刻,她却比谁都可靠。陶慧希望,观众能从这个角色身上看到平凡人的了不起——我们不必完美,不必永远理性,却依然可以守护自己所爱之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的映后交流中,导演俞钟进一步阐释了“幸福里”的设定。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被善意包裹的“都市童话”。这里的人们或许各有缺点,生活中也总有不如意,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怀,让这个地方变得与众不同。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向世界传递一个简单的信念:哪怕现实偶尔残酷,我们仍可以选择温柔以待。
著名演员马艳丽作为特别友情出演,也分享了她在片场的难忘经历。她所饰演的“兴哥”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总是叼着一根棒棒糖。而这个极具记忆点的设计,竟然来自演员陈明昊的即兴发挥。一根棒棒糖,瞬间软化了一个外表冷漠的角色,让观众意识到,再坚硬的躯壳之下,也可能藏着一颗渴望甜味的心。这样细腻的处理,正是《再见,坏蛋》的迷人之处——它从不刻意说教,却用最轻的笔触勾勒最深的情感。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大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凝聚群体的情感。在路演现场,回到家乡上海的陈宇喆收到朋友们送来的一束大麦花,寓意“大卖”。孩子们单纯而真挚的祝福,让现场许多观众会心一笑。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计算,但电影却让我们重新回忆起那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与祝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它不回避现实的粗粝,却依然选择相信美好的可能。
从创作层面来看,《再见,坏蛋》试图实现的不仅是一部情节剧,更是一幅市井生活的浮世绘。它关注的不是英雄的史诗,而是普通人的微小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一次邻居之间的送餐、一句脱口而出的气话、一个默默和解的拥抱……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我们称之为“生活”的全部。而电影将这些碎片拾起、串联,最终形成一道温暖的光,照亮平凡日子里的不平凡。
随着8月22日上映日期的临近,电影《再见,坏蛋》已陆续开启预售。尽管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流量明星的加持,但它所拥有的,是一种更珍贵的东西——真实。它愿意慢下来,注视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倾听那些被淹没的声音。它不是要把观众带入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境,而是邀请大家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世界:也许你所在的那条街、那个小区,也是一个正在发生故事的“幸福里”。
正如导演俞钟所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而幸福的味道,其实大同小异。它可能是一碗热汤的温度,可能是一句问候的亲切,也可能是一次不计回报的帮助。《再见,坏蛋》想要说的,其实很简单:哪怕生活偶尔让我们变成“坏蛋”,我们依然有机会说再见,重新选择做一个温柔的人。而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送给观众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