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东海上,东极岛如同一粒被时间遗忘的珍珠,静静悬浮在波涛之间。它的故事,深藏在历史的褶皱里,直到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日本货轮,将这座小岛与一场国际悲剧紧密相连。那是一段关于毁灭与拯救、绝望与勇气的记忆,如今被两部影像作品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唤醒——一部是冷静追溯的纪录片,另一部,则是刚刚登陆银幕的电影《东极岛》。
1942年秋,太平洋战争正酣。一艘从香港启航的日本货轮“里斯本丸”,悄然驶向日本本土。船上并非普通货物,而是1816名盟军战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香港战役中被俘的英军士兵,此刻正被押送往日本的劳工营。船只航行至舟山群岛东极岛附近海域时,由于日军未按国际公约在船上标注战俘运输标志,美军潜艇误判其为军事目标,发射鱼雷击中船体。
灾难并未止步于被鱼雷击中。在船体迅速下沉之际,日军士兵不仅没有及时释放战俘,反而封锁舱门、向试图逃生的俘虏开枪射击。海水涌入底舱,绝望的呼救声被海浪吞没。就在这人间地狱般的场景中,东极岛的渔民们发现了异常。他们不顾自身安危,毅然驾着小船,冲向正在沉没的巨轮。
那时的东极岛,贫瘠而偏僻,渔民们依靠最传统的捕捞方式维持生计。他们不懂国际政治,也不熟悉远方的战争,但他们认得那是人命。没有号令、没有组织,几乎是本能般地,一条条小舢板从岛的四面八方划向出事海域。在日军的监视与威胁下,他们从冰冷的海水中救起了一个个奄奄一息的战俘。最终,超过380人因他们的勇敢而获救。
这段历史,在2024年先后以两种影像形式重回公众视野。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以大量口述历史、档案材料和亲历者访谈为基础,冷静而克制地还原事件全过程。它像一位沉默的证人,用事实本身说话。而电影《东极岛》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它将以渔民为代表的中国人置于叙事中心,用强烈的情感与戏剧张力重塑那个生死时刻。
电影中,东极岛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而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家园。导演通过虚构人物的命运,试图探讨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抉择。阿赍与阿荡,一对自幼被渔民收养的兄弟,代表着游离于常规社会之外的边缘力量。他们与大海的关系更为原始、也更为勇敢,仿佛海洋的真正子民。女主角阿花则被赋予启蒙者与凝聚者的角色,她冲破性别与传统的束缚,成为救援行动中关键的推动者。
配角的设计同样充满戏剧性。会说日语的保长、曾为军人的逃兵陈先生、深受传统束缚的村长吴老大——这些角色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图谱,各自代表着乱世中的一种生存哲学。他们之间的争论、妥协与最终的一致行动,折射出在危难时刻一个社区的觉醒与团结。
电影不惜以大量篇幅刻画人物之间的冲突,无论是兄弟间的理念差异,还是村民对是否救人的分歧,都被赋予了强烈的戏剧色彩。为增强叙事张力,影片还将历史上的临时海禁延长为“三年禁海”,将东极岛设置为日军占领区,这些改动无疑使渔民的救援行动更具反抗压迫的象征意义。
然而,艺术加工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平衡,始终是历史题材影片需要面对的挑战。当救援行动在片中变得越来越像一场个人英雄主义的展演,当真实历史中普通渔民的集体善举被浓缩为几个“超级英雄”的壮举,历史的质感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浪漫化的叙事所稀释。真实事件中,渔民们的救援是自发、朴素且充满风险的,他们救起的战俘大多后来仍被日军抓回,只有三人被成功隐藏并最终送回英国。这其中的曲折与危险,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未必需要通过过度虚构来强化。
电影《东极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海洋景观的呈现。摄制组采用大量实景水下拍摄,将观众直接带入那个冰冷而混乱的救援现场。漩涡中挣扎的战俘、小船在巨浪间的颠簸、渔民毫不犹豫跃入海中的瞬间——这些镜头语言强大而富有感染力,几乎让人忘记这并非纯粹的纪录片。而影片对东极岛日常生活的描绘也极为细腻,从祭海仪式到渔网修补,从风暴前的压抑到晴空下的劳作,岛屿的生命节奏与渔民的性格特质在这些细节中逐渐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真实的东极岛救援,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次人道主义行动。它成为战后英国与中国之间的一段重要外交记忆。获救战俘中的许多人终身铭记中国渔民的恩情,他们的后代至今仍与东极岛保持着联系。2005年,英国政府还向仍然在世的救援者颁勋章以示感谢。这种跨越民族与文化的互助精神,是这段历史最动人的遗产之一。
电影《东极岛》或许在历史精确性上有所让步,但它成功地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重新带入公众视野。在战争叙事往往侧重于宏大战略与政治博弈的今天,这种从平民视角出发、关注个体命运与选择的讲述方式,提供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历史理解路径。它提醒我们,历史不仅是国家之间的对抗,也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做出的道德选择的总和。
东极岛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勇气与同情的故事。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一群几乎被世界遗忘的中国渔民,用最朴素的方式定义了何为人类共同的价值。他们可能从未听说过日内瓦公约,也不了解国际法中的战俘待遇条款,但他们深知生命的可贵。这种超越文化、阶级和战争阵营的人性光辉,才是里斯本丸事件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如今,东极岛的海风依旧,浪涛声仿佛还在诉说那段往事。而大银幕上的光影重现,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人性中善与勇的再一次确认。在战争与和平的永恒命题中,这样的故事值得被反复讲述,无论以何种形式——因为记住,本身就是一种抵抗遗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