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救飞虎》东莞首映获赞:观众直呼又燃又感动,动作大片引爆口碑!

2025-09-06 08:53:23

九月初的东莞,空气里还残留着夏末的温热。电影院门口人潮涌动,一张张期待的面孔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这一天,电影《营救飞虎》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而这座城市,正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成功营救美军飞行员的英勇事迹。没有冗长的铺垫,没有刻意煽情,电影以紧凑的叙事和饱满的角色刻画,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放映结束,灯光亮起,不少观众仍沉浸在剧情中,有人低声感慨:“终于有一部电影,让我们不是沉溺于伤痛,而是感受到一种彻彻底底的扬眉吐气。”

就在同一天,导演刘浩良携主演米切尔·霍格、王丹妮、韩陌及特别出演伍允龙现身东莞,与观众展开面对面交流。但这场路演,并不仅限于影院之内。活动伊始,主创团队专程前往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进行了一次静默而深刻的参观。馆内,“东江铁流,南粤旌旗”的主题陈列静静诉说着往昔峥嵘。历史照片、战时文物、复原场景,甚至一封封已经泛黄的家书,都在无声中勾勒出东纵战士的面貌。

东莞是东江纵队的重要发源地与根据地,选择这里作为路演首站,别有深意。导演刘浩良在映后交流中提到,电影中一场发生在保龄球馆的群戏,拍摄难度极大。不仅要调度众多演员,还要在有限空间中营造出紧张压抑又暗流涌动的戏剧张力。但他相信,正是这种几乎令人窒息的真实感,才能让观众切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压抑与抵抗。

米切尔·霍格在片中饰演一名被营救的美军飞行员。他坦言,参演之前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为贴近角色,他查阅大量史料,甚至找到当年飞行员的日记与回忆录阅读。“我要理解的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如何在异国他乡、战火纷飞中重获希望。”映后交流时,他特别感谢了中国观众的热情,认为这份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正是电影最珍贵的收获。

王丹妮所饰演的“三家姐”,是电影中一大亮点。这个角色刚毅果决、敢作敢当,却又在冷峻外表下藏着一颗温热的心。为演好她,王丹妮接受了高强度动作训练,也深入研读了多位抗战时期女性领导者的传记。“三家姐不是一个符号化的英雄,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会害怕,也会犹豫,但她最终选择站出来——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是为了守护身后的人。”

青年演员韩陌在片中饰演通信兵“虾米”,一个在战火中迅速成长的少年。为了这个角色,他不仅走访了多个抗战纪念馆,还尝试体验那个年代少年特有的纯粹与执着。“他们或许不懂太多大道理,但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那种本能的勇气,反而更打动我。”

伍允龙虽作为特别出演,戏份不算最多,但他所饰演的角色却是串联起许多情感的关键人物。他分享道,最令他动容的是一场夜戏:几位角色在微弱的油灯下分享各自的故事,没有大声宣誓,却字字铿锵。“那种沉默中的相互信任,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活动现场,一位中年观众的发言引起全场共鸣。他说,上午刚看完阅兵仪式,下午就来看这部电影,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从今天的国强民富,回望曾经的艰难曲折,更觉英雄之可贵。另一位东江纵队后代哽咽表示,终于有一部电影愿意认真讲述父辈的故事,“作为广东人,我们一直等待着这样的作品。”

除了历史情怀与英雄礼赞,电影在情感处理上也显得格外细腻。一位带女儿来看片的母亲坦言,她原本担心战争题材会过于血腥沉重,但《营救飞虎》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实现了历史与教育的平衡。“这部电影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它更强调了人性的光辉。孩子能看懂,也会记住。”

年轻观众同样从中读出了新意。有人表示,不同于以往某些抗战题材的悲情叙事,《营救飞虎》更突出的是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痛快与果决。“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年代,中国人不仅是受害者,更是主动出击、扭转局面的行动者。这是一种大国担当,更是一种文明的力量。”

电影《营救飞虎》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领衔出品,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深圳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五洲传播中心、上海三次元影业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剧情片,它不仅在艺术表达上做到了节奏明快、人物立体,更在精神层面实现了某种回归——它让我们重新注视历史中那些微小而真实的个体,以及他们共同汇聚成的磅礴力量。

历史或许已成定局,但故事从未停止流传。就像东江之水,默默流淌数十载,依然清澈汹涌。而《营救飞虎》所做的,正是将这一股水流,再次引至我们眼前。

这并不是又一部战争电影。这是一次记忆的召回,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它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远离,他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了每一段被铭记的历史中。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