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如心跳般在夜色中渐息,北京站的舞台灯光缓缓暗下,刘炫廷2025「浪厨餐厅」巡演的最后一站圆满落幕。从厦门海滨到首都京城,这场以音乐为料理、以舞台为餐盘的创意盛宴,在五座城市留下了独特的味觉印记。每一场演出都像一道精心烹制的融合菜——既有EP《浪厨 Vol.1》中贯穿的音乐美学,也有“NEW C-POP FUSION”理念下迸发的实验精神。而这场盛宴尚未真正结束:2026年1月9日,台北站将继续启幕,让音乐的香气飘向宝岛。
厦门站是这一切的起点。8月8日那晚,海风似乎还裹挟着咸湿的气息,舞台上的刘炫廷以《胡来!》拉开序幕。那句“既然众口难调,不如胡来一下”不只是一句歌词,更像是一声宣言,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情绪。音乐与自由在此刻交融,仿佛一道大胆的前菜,猝不及防地打开味蕾。而上海站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融合实验。特邀嘉宾马王厂牌的Swang多雷、Hayrul海力与叶尔林登台合作《啼鸣!》,京剧唱腔与金属吉他的碰撞,让人仿佛置身一间东方美学与现代技术交织的实验室——这不是简单的音乐表演,而是一场声觉与文化的化学反应。
南京站带来了另一种风味。古筝的旋律在《GOLDEN!》中流转,如金光洒落舞台。音乐人吴骜与辛巴的加入,让这首作品层次愈发丰富,既有古典的底蕴,又不失现代的节奏感。而郑州站则选择以硬核说唱点燃夜晚,新秀与CREAM D的助阵让舞台变成一场声音的搏击场,每一段verse都像一道辛辣的料理,刺激却令人回味。最终,北京收官之夜以《劲!》收尾——烈酒般的风暴席卷全场,多变律动与国风元素交织,仿佛六年时光在此重叠。那个2019年在《中国新说唱》中横空出世的黑马,如今已成长为掌控全场的主厨。
整场巡演宛如一部立体的音乐自传,每一站都是刘炫廷六年蜕变的一个章节。“浪厨”这个概念本身便富含隐喻:“浪”代表不受拘束的探索,是音乐中的即兴与流动;“厨”则象征着创作者对风味的精准掌控。这种二元性贯穿了演出设计——他巧妙串联新旧作品,让2024年专辑《Nobody》中的爵士与华尔兹元素,与《浪厨 Vol.1》的国风R&B展开时空对话。从竞技舞台到创作主场,从“证明自己”到“表达真实”,刘炫廷用实践诠释了何为“非类型化”的音乐哲学。
值得注意的是,「浪厨餐厅」巡演并不仅限于舞台之上。它更像一场行走的文化项目,将音乐与地域美食深度结合。刘炫廷在每一座城市化身“美食探店官”,与当地厨师对话,挖掘城市味觉记忆。从厦门的沙茶面到上海的醉蟹,从南京的盐水鸭到郑州的烩面,他甚至通过“料理征集企划”邀请乐迷推荐特色美食,让巡演成为连接音乐与日常生活的媒介。这种尝试打破了传统演唱会的单向输出模式,构建出一个更具互动性的文化场域。
回顾刘炫廷的成长轨迹,更像是在观察华语流行乐的一个微观样本。2019年,他因《中国新说唱》进入公众视野,那时他的音乐还带着竞技舞台的锐利与急切。而六年之后,他逐渐剥离标签,转向更内在的表达。EP《浪厨 Vol.1》中,他包揽词曲创作、编曲甚至制作,展现出全能音乐人的掌控力。这种转变并非偶然——它呼应着新一代音乐人从“迎合市场”到“定义自我”的集体转向。
而这种探索恰恰与当代华语流行乐的发展脉络相契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尝试打破类型边界,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编曲融合。从国风到电子,从嘻哈到民谣,融合已成为一种创作常态。刘炫廷的“浪厨”理念,正是这一趋势的个性化延伸——他不仅混合风格,更试图构建一种美学系统,让音乐成为可品尝、可感受的体验。
演出终会落幕,但创作从未停止。以《浪厨 Vol.1》为起点,刘炫廷似乎正在酝酿更庞大的音乐计划。台北站的预告已引发广泛期待,而歌迷们也敏锐地察觉到,这场巡演只是某个更大篇章的序曲。在流行音乐日益快餐化的时代,坚持“全创作”与“融合实验”本身便是一种态度——它提醒人们,音乐不仅是娱乐产品,更可以是文化的载体与创新的现场。
如今,「浪厨餐厅」台北站已正式官宣,将于9月9日开启售票。明年1月,这场音乐盛宴将继续延烧至宝岛。或许到那时,刘炫廷会带来新的配方、新的风味,但内核不会改变:那就是对真实表达的坚持,对融合可能的探索,以及对音乐作为文化对话的信念。而这一切,最终都回归到那个最简单的初衷——如同他在《胡来!》中所唱的那样,在众口难调的世界里,勇敢地端出属于自己的那道菜。
舞台之下的刘炫廷,依旧保持着低调试探的姿态。他不常出现在热搜话题中,却持续在创作中释放能量。这种低调与舞台上的爆发力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人更加好奇他的下一步动向。或许正如他所强调的,“浪厨”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音乐是料理,世界是厨房,而听众,永远是这场盛宴中最重要的嘉宾。
随着巡告一段落,刘炫廷的音乐实验仍在继续。从北到南,从线下到线上,从听觉到味觉,「浪厨餐厅」已然超越一场巡演的意义,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注脚。而当我们回望这五座城市的夜晚,或许会发现:那些舞台上的音符、舞台下的美食、屏幕前的互动,共同拼接出一幅属于当代青年文化的图景——自由、融合、真实,且永远充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