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适担任《听,谁在唱歌》总策划,即兴旋律唤醒山河回响,音乐综艺新标杆!

2025-09-08 23:23:20

当音符与大地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档名为《听,谁在唱歌》的节目悄然拉开帷幕,将音乐创作从录音室搬进了山河湖海之间。没有预设的剧本,没有刻意的舞台,只有一群音乐人带着乐器与好奇心,走向田野、草原、村寨,在风吹草动与人情温度中捕捉旋律的踪迹。

节目以“听山河声音,唱人间烟火”为内核,打破了传统音乐类节目的制作逻辑。它不强调竞技,也不刻意制造冲突,而是将目光投向音乐生成的源头——生活与土地。参与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走入人群的倾听者与创作者,用脚步丈量文化,用即兴回应感动。

首期目的地选在了四川大凉山。那里有层叠的梯田、回荡的山歌,还有彝族人家世代传唱的古调。音乐人们走进村寨,围坐在火塘边,听老人用苍老而平静的嗓音吟唱《不要怕》。那一刻,语言虽难全懂,但旋律中流淌的勇气与安慰,却让所有人静默动容。

于是,经典的《那些花儿》与彝族民谣《不要怕》在即兴中被重新编织。吉他声与口弦交错,普通话与彝语对话,既保留了原曲的温柔,又注入了山野的旷远与坚韧。这种融合不是生硬的拼贴,而是在理解与尊重之后的情感共鸣,是音乐跨越语言与地域的天然力量。

节目中另一重精彩,在于原创音乐的即兴诞生。没有提前写好的谱子,没有反复排练的流程,只有当下的灵感迸发。于适在彝族村落看到飞鸟掠过天空,孩子们奔跑追逐,便抱起吉他轻声哼唱,最终成就了《飞鸟之歌》的清新片段。它是偶然的,却也是必然的——那片土地给了他创作的冲动。

除了于适作为发起人,节目还汇聚了胡海泉、莫西子诗、戴佩妮、马頔、韩庚、希林娜依·高、刘凤瑶等多位音乐人。他们不仅是表演者,更是采风者、共创者。每个人带着自己的风格与经验,却在山水之间回归最本真的状态——如莫西子诗所说,“音乐最初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节目在播出后迅速引发关注。首期即创下东方卫视年度综艺收视纪录,并在全网掀起热议。不少观众表示,看惯了竞技类音综,这样沉静而真诚的节目反而更打动人心。“它不是让你尖叫,而是让你安静下来,听——听歌,也听歌背后的故事。”

更难得的是,《听,谁在唱歌》获得了主流媒体的高度认可。新华社撰文称赞其“用音乐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人民日报则肯定节目在弘扬民族艺术、推动文化融合方面的社会价值。这不仅是一档娱乐节目,更是一次具有文化深度的实践。

音乐采风作为一种创作方式,其实早有传统。早在二十世纪,作曲家王洛宾就走遍西北采集民歌,创作出《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经典之作。而欧洲的巴托克、勃拉姆斯等作曲家也曾深入民间,从乡土音乐中汲取养分。《听,谁在唱歌》正是在延续这一传统,让音乐回归田野,让创作扎根生活。

接下来的旅程中,团队将前往内蒙古草原。在那里,杭盖乐队将加入行程,与于适、胡海泉等人共同演绎《乌兰巴托的夜》。马头琴的悠扬、呼麦的苍茫,将与现代编曲相互交融,勾勒出草原的辽阔与深情。而这,只是音乐版图中又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

从大凉山到内蒙古,从彝族民谣到蒙古长调,《听,谁在唱歌》用声音绘制出一幅中国多元文化的地图。它让我们看到,音乐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信使。每一次即兴,每一次融合,都是对这片土地上人与故事的深情致敬。

或许,最好的音乐从来不在华丽的舞台之上,而在山河之间、人群之中,等待那些愿意俯身倾听、真诚回应的人。而这档节目所做的,正是把这样的瞬间捕捉下来,编织成歌,唱给所有人听。

观众在弹幕中留言:“好像也跟着他们走了一程。”这或许正是节目最动人的地方——它不只让你听歌,更让你看见歌来的方向,听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真实的生活与温度。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