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谋杀俱乐部》改编自理查·奥斯曼2020年出版的同名畅销小说,Netflix买下版权后搬上荧幕,影片上线后口碑中规中矩:IMDb评分6.7分,烂番茄新鲜度67%。这是一部更偏向推理与人物对白的作品,没有追车、爆炸或激烈的动作戏,故事几乎完全靠逻辑思考与人物互动展开。片中四位主角年龄全都超过70岁:海伦·米兰(80岁)、本·金斯利(81岁)、西莉亚·伊姆莉(73岁)、皮尔斯·布洛斯南(72岁),他们的表演为影片增添了别样的厚度与魅力。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推理剧的“年轻侦探”设定,而是由四位暮年角色担纲主演。他们退休后居住在同一间养老院,为了排遣生活的寂寞与单调,成立了一个兴趣小组,取名“周四谋杀俱乐部”。原本只是闲暇时解解未破案件、聊聊推理话题,没想到某天,一桩真实的谋杀案悄然降临到他们的身边,把他们从“纸上谈兵”的游戏直接推入现实的漩涡。
海伦·米兰饰演的伊丽莎白是团队灵魂人物。她年轻时曾效力于军情六处,冷静、果断、善于察言观色,具备专业特工的气质。皮尔斯·布洛斯南饰演的朗恩有工会背景,性格刚直,善于组织与调动人脉。本·金斯利饰演的伊博辛曾是精神科医生,他能通过对话探知他人的心理状态,推敲出动机与谎言。最后加入的西莉亚·伊姆莉饰演乔伊丝,前护士出身,擅长照料他人,细腻而敏锐。四人的组合看似松散,实则互补。
影片中,他们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与一位新手警察娜奥米合作。娜奥米由娜奥米·阿基饰演,她在破案经验上青涩,但因愿意倾听与合作,很快成为老人侦探团的得力伙伴。这种跨越年龄与身份的搭档模式,也为影片带来温情与幽默的火花。
故事开端埋下的伏笔十分巧妙。电影开场,伊丽莎白向刚搬进养老院的乔伊丝讲述了一起1973年的白衣女子坠楼悬案,并提到“周四谋杀俱乐部”的创始人潘妮。潘妮已经病危,长期躺在安宁病房中,然而到了结局,观众才发现,她竟是当年悬案的真正凶手。这一反转让故事回到最初的源头,也让整个推理逻辑形成了闭环。
电影中第二起谋杀案成为故事的转折点。养老院的富人托尼·库兰被发现死亡,背后涉及的是移工护照被扣留的黑幕。托尼的合伙人担心非法操作曝光,不断暗中威胁伊丽莎白等人停止调查。移工波格丹最终承认杀害了托尼,但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钱权,而只是想夺回护照回波兰探望母亲。这个动机带着悲凉,也让人反思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压迫。
随着波格丹的挖掘行动,另一具遗骸被发现,牵扯出1973年的悬案。死者正是名叫彼得的男子。年轻时的潘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彼得才是杀害白衣女子的真凶,但因证据不足,他逃脱了法律制裁。潘妮无法忍受凶手逍遥法外,于是亲手执行私刑,将其杀害并秘密埋葬。
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开发商伊恩命人挖掘墓地,潘妮的秘密面临曝光。为了守护妻子的清誉,她的丈夫约翰暗中动手,令伊恩死亡。最终真相揭开:第一起悬案的真凶其实是潘妮,而约翰杀人的动机只是为了掩盖妻子当年的举动。这个推理过程并没有血腥的追击,却带着浓烈的情感冲突。
影片的结局令人唏嘘。约翰选择与妻子潘妮一起服药自尽,带着秘密离开人世。伊丽莎白等人虽然解开了谜团,却选择尊重好友的决定,没有将真相公布于众。第一起悬案得以破获,但背后的秘密依旧被“周四谋杀俱乐部”守护。正是这种带着道德灰色地带的处理,让影片不只是推理片,更像是对人性、情感与正义之间界限的思考。
从观感上来说,影片节奏偏慢,尤其在案件推进上不够紧凑。但真正的看点,并非复杂的推理手法,而是四位资深演员的演技。海伦·米兰的气场依旧犀利,本·金斯利赋予角色独特的智慧与脆弱,皮尔斯·布洛斯南一改往日“007”的硬汉形象,更显沉稳与沧桑,而西莉亚·伊姆莉则用细腻的情感为团队注入温度。几位高龄演员的表演,是这部作品最动人的部分。
影片上映后,观众评价普遍集中在“温和的推理”与“演员的魅力”上。有人觉得剧情过于平缓,不够刺激;也有人认为正是这种不慌不忙、带着生活质感的叙事,才让影片别具韵味。它不像一般的悬疑片那样一味追求紧张,而是让观众在解谜的过程中,看到衰老、孤独、友情与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小说其实是一套系列作品,后续还有多部续集。如果这部电影在Netflix收视表现理想,未来或许会继续推出续集,把“周四谋杀俱乐部”的故事延续下去。届时观众不仅能看到更多的谜案,也能继续欣赏几位老戏骨的银幕风采。
《周四谋杀俱乐部》并不是那种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悬疑片,而更像是一封写给人生暮年的温情信件。在推理的外壳下,它探讨的是衰老与记忆、秘密与守护、正义与爱的边界。结局处,伊丽莎白等人选择守护朋友的清誉,这份理解与成全,也许就是影片最打动人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