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期档的尾声,《蛟龙行动》悄然重返银幕。自8月30日重映以来,该片累计票房仅收2242万元,单日排片已跌至3%以下,市场表现近乎触底。
该片曾在春节档期间收获3.93亿票房,后主动撤档并推出重新剪辑的“特别版”。尽管经历二次上映,总票房仍停留在4.15亿左右,未能实现预期突破。
其背后出品方博纳影业近期公布2025年中报,显示上半年亏损高达10.56亿元,创同期历史最低纪录。显然,《蛟龙行动》的再次登场,并未能扭转公司业绩的颓势。
尽管片方积极响应观众反馈,对影片进行删减与调优——压缩时长、精简支线、提升画面,更选择在暑期档末与抗战胜利纪念日相近的节点上映,却仍未能激起市场水花。随着九月开学季来临,大盘热度骤降,该片的翻身希望基本落空。
近年来,类似“上映-撤档-重映”的操作并不罕见。从春节档的《红毯先生》《摇太阳》,到五一档的《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再到国庆档撤档后迟迟未归的《出入平安》,多部电影试图通过调整档期实现票房逆转。
这类操作背后,往往是片方对票房的失望与及时止损的考量。有些电影因体量较小、竞争力弱,在大档期中难以获取排片与关注;有些则虽有口碑与阵容支撑,却因档期选择不当或竞争过于激烈,导致票房远低预期。
重映虽是一次自救的尝试,但成功者寥寥。《摇太阳》重映后票房虽有所回升,最终以2.76亿收官,仍成为导演韩延近年票房最低之作。而更多影片如《红毯先生》《蛟龙行动》,重映增幅有限,难以覆盖前期投入。
高成本制作尤其承压。《蛟龙行动》据报制作成本达8.96亿,总投入近10亿,即便重映也难补亏空。这类项目一旦市场遇冷,对制片公司的财务影响尤为显著。
撤档重映虽可理解,却并非长久之计。它不仅消耗宣发资源,也可能影响观众对影片质量的信任。部分电影如《门前宝地》在票房遇冷后迅速转战流媒体,反而通过短视频传播触达更广受众,开辟了另一种可能性。
说到底,电影市场需要的不仅是档期策略的灵活调整,更是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唯有准确判断作品风格、受众群体与市场容量,选择最适合的发行渠道与上映时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真正抓住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