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关心你,你却把他灌醉!”
凌晨 2:17,17 个孩子走出屋子,一头扎进漆黑的夜里,从此人间蒸发。他们都是洁丝汀老师的学生,全班 18 人,只有艾力克斯幸免于难。背负着巨大压力的洁丝汀,和失踪学生家长亚契联手,想找出失踪背后的真相,却越挖越深……
老实说,《凶器》算是今年惊悚片里的一匹黑马,前半段气氛营造得特别好,让人全程神经紧绷,结果后半段画风一转,竟然透出一种荒诞的幽默感。(以下内容涉及关键剧情,请酌情阅读。)
人性的“寄生”与“越界”
《凶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逃出绝命镇》。两部电影都在探讨人性中的“自私”,无论是《逃出绝命镇》里白人意识对黑人身体的侵占,还是《凶器》中病态的格蕾蒂丝依赖年轻孩子的肉身续命,本质上都一样:为了活下去,人们可以像寄生虫一样,紧紧扒住别人,汲取自己想要的。
电影里,邪恶的源头看似只有那个用巫术控制别人的格蕾蒂丝,但其实,恶人不止她一个,恶行也远不止这一桩。
洁丝汀虽然与孩子失踪案无关,但她自己也有酗酒问题。当她遇到戒酒会伙伴、警察保罗时,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她竟然引诱保罗喝酒,还和他发生关系。洁丝汀深知戒酒有多难,也明白这可能给保罗带来大麻烦,但她还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成了保罗摆脱不掉的“寄生虫”。
还有那个毒虫詹姆斯,当他发现艾力克斯家地下室藏着一群诡异小孩时,他第一反应不是报警,而是想着能拿到丰厚的悬赏金。他的贪婪,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寄生”。
就连看似正直的警察保罗,也并非百分百的好人。当妻子发现他出轨又酗酒后,他心情低落,在逮捕毒瘾发作的詹姆斯时,一时失控,暴力地把人打晕。警车上的摄像头记录下了这一切,为了逃避责任,保罗私下和詹姆斯做了个交易:放他一马,但要他守口如瓶。你看,当“正义”和“个人利益”冲突时,“正义”是可以被轻易“越界”和抛弃的。
边界的模糊与善意的危险
“越界”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概念之一。
警方花了一个月也没找到失踪的孩子,校长为了息事宁人,要求洁丝汀不准接近艾力克斯,还警告她不要“逾越师生之间的界限”。甚至,他还指责洁丝汀之前对学生过于亲近,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到底该在哪里?如果洁丝汀选择明哲保身,是不是就能躲过之后的麻烦?如果保罗没和她见面,情绪就不会失控?如果格蕾蒂丝出现时,马可斯的伴侣没让她进门,是不是就能避免之后的悲剧?
更讽刺的是,格蕾蒂丝之所以能控制艾力克斯的父母,正是利用了他们的善意,才得以登堂入室,获得了控制他们的机会。曾几何时,我们最珍贵的善意,竟然变得如此危险?
格蕾蒂丝在艾力克斯家里撒下一道道盐线,只要有人越过,被控制的人就会发起攻击。至此,《凶器》变成了一则现代寓言,深刻地描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焦虑:当“邪恶”可以如此轻易地伪装成“善良”,我们还敢轻易相信别人吗?为了自保,是不是碰到危险就应该能躲多远躲多远?
在这个充满冲突的时代,“管好自己”似乎成了一种被极力推崇的生活方式。
武器化的人性
电影的英文名《Weapon》,直译就是“武器”。片中的“武器”有很多种:
控制者格蕾蒂丝的邪恶是一种武器。
被控制的马可斯、保罗、詹姆斯他们的攻击行为是一种武器(这可以理解为被洗脑后,现代社会越来越极端、激进的言论和行为)。
艾力克斯出于对家人的爱,帮助加害者完成目标,这也是一种武器。
甚至,群众对洁丝汀的仇恨言论、在她车上画下的“女巫”字样(一种“猎巫”行为),都是武器化的表现。
电影里,亚契梦见艾力克斯的屋顶上空有一把巨型武器,这难道不是在控诉现实世界吗?这把武器正对着整个小镇。如果剧中人物选择对“恶”视而不见,会不会就不会惹上麻烦?还是说,这样的放任,反而给了“恶”滋长的机会?
如果洁丝汀、亚契和艾力克斯没有反击,那个女巫只会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继续寻找下一个寄生目标,带来更多的伤害。
《凶器》向不少经典恐怖片致敬,比如《闪灵》和《女巫布莱尔》。但也有一些情节没交代清楚,比如格蕾蒂丝的背景和她的巫术来源,以及片尾孩子们后来的情况(旁白说他们中有人可以重新说话了)。不过我猜,如果这部电影票房大卖,很可能会拍个格蕾蒂丝前传,或者续集来讲述这些“武器化”的孩子们后来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