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凶器》寻找真正的「凶器」

2025-09-21 00:07:17

一部电影能把观众的胃口吊到什么地步?

在**《凶器》**的开篇,它就给你抛出一个巨大的谜团:一个班级的孩子们,半夜三更集体“火影跑”式地冲出家门,从此人间蒸发。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包括他们的班导和唯一一个幸存下来的学生。这个设定瞬间攫取了你的注意力,让你迫切想知道事态会如何发展,真相究竟是什么。

如果按照传统惊悚片的套路,接下来的剧情可能会是这样:班导和某个锲而不舍的学生家长化敌为友,携手合作。当警察束手无策时,他们会翻遍图书馆的古籍,发现小镇上某个神秘人物知道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最终,他们将破解谜团,并与某个远古恶魔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然而,《凶器》显然不是这样的电影。

它确实给了你一个“套路”的开头,你以为镜头会聚焦在老师身上,深入挖掘她的过去和心魔,通过追查真相的过程获得某种救赎。结果呢?嗯,只给了那么一丁点儿,电影的叙事很快就转向了其他人物和不同的时间线。

而且,每一次叙事都在一个悬念刚被带起来的地方戛然而止,而下一段叙事又会进一步推动故事。这些时间线相互交叉,却不仅仅是简单地变换视角,显然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

但这种精密的结构和最终真相的揭晓,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发酵的。说实话,冲着《凶器》的高评价去,你很可能会对它产生过高的期待,以为它是一部设计精巧、处处埋下伏笔、最后来个惊天逆转神结局的超自然悬疑推理片。

但《凶器》其实并不属于这一类型。如果你抱着这样的期望,或许会有些许失望。它更像是那种需要你稍微沉淀一下,然后“越想越不对劲”的电影。

《凶器》的多线叙事,除了是一种故弄玄虚的技巧,更是一种巧妙的“故布疑阵”。它先让你觉得老师和家长肯定会扮演什么重要角色,警察也可能是查案的关键,但事实上,他们最后都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所谓的“罪魁祸首”,甚至在没有任何铺垫和怀疑的情况下,就直接出现在了看起来还算正常的校长面前,上演了一出“贴脸开大”的戏码,一波带走,然后才真正引出了故事的篇章,也揭示了我们真正的悲剧英雄。

既然这个班级只有老师和一位学生幸存,而老师除了个人品德之外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果然是那个学生有问题。

在天知道是不是真的“阿姑”的胁迫下,饱受同学霸凌的小男孩 Alex,一口气偷走了所有人的名牌,回家让阿姑女巫作法。这就是全班同学在凌晨 2:17 集体离家出走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们”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发现异样:诡异的阿姑早就大摇大摆地出现在警察和校长面前;老师也早就观察到班上的霸凌现象,甚至亲眼撞见 Alex 偷名牌;案发后,老师也知道要去他家观察……

但偏偏,没有人发现真正的症结所在。大家总是差了那么一着,完全无法真正帮助到 Alex。最终,还是他抓住了机会,用阿姑的魔法来对付她。这完全可以套用《哈利·波特》里斯内普的梗图——“你不能让一个孤苦伶仃的男孩独自面对这些,而你却袖手旁观。”

至此,前面那些模糊不清的弦外之音,终于在这里迎来了真正的意图。

那个不请自来的邪恶巫婆,象征着足以重创一个普通家庭的飞来横祸。Alex 独自一人舀着罐头鸡汤面,扛起照顾父母、服侍巫婆,甚至让全班同学不至于饿死的重担,这不正是“长照悲歌”的写照吗?这像极了那些因伤病意外,从普通小康家庭跌落到社会底层的家庭和孩子。

而我们的社会体制和教育环境,能发现他们吗?能接住他们吗?能帮得了他们吗?是否会任由他们被困境吞噬,最终成为危害人间的“凶器”?虽然是受到了威逼,但 Alex 确实曾是邪恶的帮凶。他最后的反击,也“利用”了那些平常没有善待自己的同学们。

真相大白后,《凶器》其实就是超自然惊悚版的**《混沌少年时》**。在大人未能真正察觉之前,看似乖巧的孩子们其实早就踏入了魔道。

结尾的“小孩暴走大派对”,孩子们如蝗虫过境般摧毁所经之处,还把阿姑大快人心地生吞活剥。这既荒诞又充满欢乐,似乎也在暗喻:在家长和老师眼中,孩子们常常就是破坏力惊人的“小怪兽”。

这种“开玩笑”的部分还不止于此。电影的卡司中,汇聚了一票漫威演员。当至尊魔法师穿着米老鼠衣服化身为杀戮机器时,这种强烈的反差本身就已经足够有趣,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无奈的现实:现实中果然没有超级英雄。就算是银色冲浪手和灭霸联手,终究也还是迟了。

当然,《凶器》也有它不完美的地方:玩弄类型片期待感、故布疑阵以至于难以自圆其说、邪术的机制不明、没有答案的怪梦、阿姑控制这些人究竟要干嘛、多此一举的剪发下咒、以及那些没用的角色支线等等。这些都是它的缺点。

但另一方面,它能稳稳当当地将多线叙事和这种带有浓厚文学气息的“城镇怪谈”讲述完整,同时带出导演真正想传达的意念,也算是剧情片中难得的完成度了。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