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国际电影展即将拉开帷幕,这座远离尘嚣的小城即将迎来一场光影盛宴。有影迷笑称,今年的平遥颇有几分“中国戛纳”的气质。在这里,佳片汇聚,星光闪耀,热爱电影的人们将共赴一场年度之约。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先后在威尼斯与戛纳斩获荣誉的《日掛中天》和《狂野时代》,将在平遥举行中国首映,成为本届影展最受期待的环节之一。与此同时,今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亮相的多部华语片也正蓄势待发,准备与国内观众见面。
曾于戛纳午夜展映单元亮相的《风林火山》,已定档国庆。这部作品开发近十年,投资规模庞大,拍摄跨越多地,剧情与班底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尽管拥有强劲的演员阵容和国际展映经历,该片在国庆档的预售表现并不突出。据透露,影片宣传预算有限,线下活动稀缺,加之戛纳展映版口碑两极,为其市场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此外,柏林入围片《生息之地》、威尼斯获奖作品《日掛中天》与《女孩》等华语片,也有望陆续登陆国内院线。其中,《日掛中天》助力辛芷蕾摘得威尼斯影后,更推高了观众的期待。片方表示正积极筹备上映,预计年内公映。
然而,国际电影节的光环并不总能转化为票房佳绩。不少影片载誉归来,却在国内市场反响平淡。例如今年柏林主竞赛单元作品《想飞的女孩》,票房仅止步于1600余万元。艺术电影的叙事节奏与表达方式,有时与大众观影习惯存在距离,导致其商业表现受限。
宣发策略与档期选择同样关键。《燃冬》试图在七夕档以爱情片姿态营销,结果类型错位导致口碑与票房双输;《酱园弄悬案》全明星阵容也未能挽救其市场滑铁卢;而《花漾少女杀人事件》虽口碑不俗,却在暑期档遭遇强片挤压,排片惨淡,最终成为遗珠。
当然,也有作品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如《南方车站的聚会》《河边的错误》《九龙城寨之围城》等,凭借类型元素与明星加持,既保留作者表达,也吸引广泛观众。它们证明,电影能否同时赢得影展与市场,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融合创作深度与观赏性。
回顾历史,《霸王别姬》《花样年华》《悲情城市》等经典,都曾在国际电影节写下华语电影的辉煌一页。电影的成功,不只以票房衡量,更在于其对电影语言的探索与文化表达的推动。
当前,一批青年导演正持续为中国电影注入新血。如魏书钧、耿子涵等,通过国际影展获得关注,尽管其作品票房未必亮眼,却拓展了创作的多样性。耿子涵曾坦言,能完成《小白船》已属幸运,更重要的是被行业看见。她认为,市场需要更多元的类型,单一化或许正是观众远离影院的原因之一。
中国电影生态的繁荣,既需创作者在表达与受众间寻找平衡,也需行业在艺术院线建设、精准营销等方面持续探索。唯有百花齐放,才能让电影真正走近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