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解析:陈妙的成长与自媒体文化的冷思考

2024-06-16 21:27:01

这周新上映的电影《热搜》讲述了一个自媒体大V团队帮助受害者伸冤的故事。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主角的许多工作内容曾经是我长时间从事的,我对此非常熟悉,因此正好可以运用我的经验来进行一番检验。

有人对电影内容产生了疑惑,称周冬雨扮演的陈妙一开始是一个为流量不择手段的媒体公司老板,类似于传说中的咪蒙,狂热追逐意见领袖地位。然而,他们质疑为什么她只是读了一封信,就立刻变成了为受害者发声的孤勇大侠。

一些人认为,这个角色的转变解释较少,尽管最后有一些合理的交代,但是否足够合理仍有疑问。

其实并非如此。电影在一个地方非常充分地传达了陈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颁奖典礼结束后,她将奖杯带回家,在桌上摆好后郑重地看了看。

这时周围无人,这是她在电影中第一次离开职场和社交场合。这个独处的环境为角色展现内心、与观众交流私密感受提供了机会。

这一幕就如同一次告解式的交代。

或许有人不理解这个动作的意义。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做《孤寒财主》,喜剧演员比尔·莫瑞在其中扮演一个电视网总裁,此人与陈妙非常相似,为了收视率而制作各种博眼球、无下限的节目,事业成功,精于算计,孤傲无情。

这位总裁也参加了颁奖典礼,领取了一份表彰事业的奖杯。他是如何处理的呢?

他转身就坐在出租车后排座上,根本懒得或者说是忘了把奖杯带回家。

如果陈妙也是一个纯粹的流量怪物,她对待奖杯肯定也会是这个态度。

许多的十万加已经满足了她最大的渴望,一个远没有她了解这个行业的组织颁发的奖项认可,在她看来肯定是完全多余的。

因此,她认真对待那个奖杯的几秒钟,你就清楚,爆红的流量、天价的融资、粉丝的转评赞实际上无法填充她内心的空缺,她心里还存在一块渴望的空白。

当然,奖杯也不是她需要的那种认可,但就像在寻找真爱时的某个约会对象,至少会投入一点感情。

直到后来她做出了决定,要为跳楼女孩讨公道,那个渴望才突然找到了补位的机会。

陈妙从头到尾都是板着脸,展现职业面孔,但在做决定的时候露出了一丝溢于言表的急切。

这是一个人终于找到了自己使命的时刻,就如同一个狙击手透过瞄准镜看到了要射击的目标,才会有的强烈反应。

因此,说这个角色是银幕版的咪蒙是站不住脚的。我更愿意相信那些这样说的人只是在玩梗,并没有真正理解电影。

以上的论据远不止上面提到的。不要看陈妙一开始一直在追逐重标题、抓情绪、对抗性等,她后来亲自写的那篇揭露恒世集团的长微博,从用词、结构、排版到插图风格,完全不是典型的爆款自媒体的短平快风格,反而更接近平面媒体的风格。

在揭露时,她表现出一种不假思索的流畅挥洒,远非在办公室炮制耸人听闻标题时的装腔作势。这表现出她真正的素质。

整部电影以打着自媒体旗号抨击自媒体文化的思路为主,这也体现在大部分对白中。

他们的对话并非是重情绪轻逻辑的煽动,反而在为了功能性和逻辑而放弃口语。

例如,陈妙劝说护士“这样就可以挽救她,还能避免更多女孩受害”,显然是故意拉开与自然表达的距离,几乎有点像当年劝谕片的风格,话语中带有合理的道理,语法上要求谨慎措辞。

这个风格的非自媒体风格从来不是自媒体工作者的缺点,只不过因为电影中已经强调了“真相”的力量,自媒体这个标签就成了一个污点,这就是个别人觉得问题所在的原因。

也是因为这种选择,电影中所有的媒体人物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自媒体的本质,只不过是一个表层标签。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如果一个人一直在用“自媒体”的眼光看“自媒体”,他就永远看不懂“自媒体”。

实际上,“自媒体”之所以能够胜出,就是因为它解决了公众对于媒体的一种失望,它反媒体、反体制的部分也是人们迫切需要的。

因此,即便陈妙的手下也是在用情感营销拉动流量,但电影以自媒体为标签来包装,却并没有从本质上对自媒体进行深度解构。

这也是个人觉得电影尽管有部分讽刺之处,却未能做到让人们对自媒体和媒体文化形成深度的反思。

当然,电影毕竟是一种娱乐形式,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我也能理解电影可能为了让情节更加引人入胜,故意夸大了一些矛盾。

总体而言,《热搜》在电影制作水平和演员表现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但是否能够引起观众对于自媒体和媒体文化的深刻思考,这或许需要观众自己去反思和体察。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