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会遭到炎上有几个可能,可能是内容品质太差,可能是内容挑衅观众,但无论原因如何,总之炎上,通常是上映后才会发生的问题。但今年日本有几部电影,在製作阶段就陷入外界猛烈批评的炎上状况,《月》正是其中一部。而《月》炎上的原因,是因为它改编了日本二战后发生死伤人数最多的社会事件:2016 年「津久井山百合园」大量杀人案。
突破禁忌:《月》电影剧情故事介绍
曾是知名作家的堂岛洋子,如今却写不出任何东西。为了家计,她进入重度智能障碍者疗养设施就职。洋子在这里认识了认真的同事阳子,与洋子名字读法一样的阳子,也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参加比赛却屡屡受挫;在这里还有开朗的同事阿圣,会製作纸话剧娱乐身障者们……但是这间疗养院却没有那么单纯,洋子发现,部份疗养院职员竟然霸凌身障人士,甚至疗养院院长也不闻不问……洋子逐渐预感到,最不祥的状况即将发生。
社会悲剧改编:《月》电影製作过程屡受阻碍
2016 年 7 月 26 日清晨,收容重度智能障碍者的津久井山百合园前职员植松圣,进入疗养院杀害住园者,造成 19 人死亡 26 人轻重伤的重大案件。此案件受到注目,不仅是因为死伤人数众多,与兇手手法残忍而已。最令人不可置信的是,下手的犯人竟然是设施的前员工,同时事件发生后,大量遗属要求不要公布死伤者姓名,原因是因为,这些家属不希望被外界得知,自己家有重度智能障碍者──亲人是智能障碍者的事实,比被残杀的事实更残酷。
社会冷漠背后:《月》导演及监製的坚持
为什么选择拍摄津久井山百合园的案件?导演石井裕坚持认为电影应揭示社会视而不见的真相。影片并非剥削,而是通过洋子的视角描绘智能障碍者面临的困境,挑战社会对他们的冷漠态度。宫泽理惠的精湛表演以及其他演员的出色演技使得《月》成为一部写实而深刻的作品。
真实写照:《月》电影评价心得
《月》成功之处在于其写实描绘社会问题。影片通过洋子的经历,揭示了社会对智能障碍者的冷漠态度和对于照护者的无尽压力。演员们的出色表现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挣扎。影片结尾虽不慷慨激昂,却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传达了对社会伤痛的诚意,呼吁人们关注这种痛苦,以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总结:《月》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好作品
《月》或许不是轻松愉快的影片,但它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好作品。观众在电影中将经历两个半小时的痛苦,但这正是导演和演员们希望传达的信息。社会对智能障碍者的冷漠,照护者的艰辛,以及底层问题的积压,都在《月》中得到了真实而深刻的揭示。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刻画,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社会写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