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观后感:台湾本土影片的成长与道德抉择分析

2024-11-28 11:24:54

去年上映的《老狐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荣获2023年第60届金马奖四项大奖,并被选为代表中国台湾地区角逐2025年美国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如今该片在Netflix平台播出,吸引了许多尚未观看的观众前来一探究竟。可惜的是,尽管我的期待很高,最终的观影体验却让我感到失望。是期望过于高涨导致落差过大,还是影片的内涵与拍摄手法未能真正打动我?

《老狐狸》由导演萧雅全执导并编剧,侯孝贤担任监制,采用国台语发音,展现了浓厚的台湾本土风情,也不乏一些国片经典作品的影像感。影片的台词充满了令人回味的韵味,而侯志坚的配乐也为影片的氛围增色不少。

剧情讲述了一名五年级男孩廖界(白润音 饰),他在父亲廖泰来(刘冠廷 饰)和富有冷酷的房东谢老闆(陈慕义 饰)之间,不断地观察、怀疑、模仿、认同和接纳,经历了一场关于道德观与价值观的深刻重建,最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观看《老狐狸》时,除了以客观角度去探讨其艺术与表达外,也难免有主观感受的介入。影片的节奏偏缓慢,前半小时几乎未能让我感受到任何亮点。我一直期待剧情能在某个节点、某个转折处给我带来惊艳的反转或爆点,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我对男孩廖界的思维与行为产生了许多疑惑与不解。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89年,正值台湾股市飙升之时,股市繁荣带来通货膨胀,民生物价飞涨,房价更是屡创新高。单亲爸爸廖泰来为实现买房开理发厅的梦想而苦苦挣扎,但随着物价上涨,理想几近破灭。

廖界与父亲相依为命,母亲早逝后,两人情感深厚。廖界和父亲的共同目标是能够买下房子,并开设母亲曾经营的理发厅。廖泰来是餐厅领台,除了主职工作,他还会吹萨克斯风、缝制衣物,并练习剪发理发技术,堪称斜杠中年。然而,若非儿子一直强调要开理发厅,实在很难看出廖泰来对于开店有多么强烈的渴望。

廖泰性格温和,为人有礼,善良的本性让他对儿子的言传身教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影片中廖界这个十岁的男孩,如何在与谢老闆的短暂接触后,变得对父亲的行为与性格产生反感,甚至开始模仿谢老闆的冷漠与无情,显得有些突兀。例如,他学着说“干我屁事”这一句话,完全颠覆了前面父亲为他树立的温暖榜样。

更令人疑惑的是,廖界能否真的理解谢老闆所谈的“平等”和“社会不平等”这类人生哲学?又是否能够通透谢老闆工厂女员工的复杂生活呢?即便生活条件艰苦,也无法让十岁的男孩迅速获得如此深刻的社会认知。再比如,廖界在餐厅偷听一两分钟大人的对话,就能精准把握商业机密,随后果断向谢老闆告密,这种过于成熟的行为与一个10岁孩子的年纪明显不符。

如果廖界是个中学生,或者与谢老闆相处了更长时间,类似情节或许会更容易被接受。但影片试图通过男孩的视角来展现父亲与房东的性格对比,虽然具备较强的冲突与张力,但廖界的反应显得过于成熟,缺少了合理性。

尽管整个故事情节完整,但在一些人物线索的处理上,显得有些不连贯和模糊。例如,廖界在学校被老师体罚的支线,廖泰来和杨君眉(门脇麦 饰)之间那段未曾点燃的感情,最后两人匆匆亲吻后又无疾而终,显得有些突兀。此外,影片中关于股市泡沫所带来的社会反思部分也显得略显肤浅,例如,面馆老板老李因贪婪而自杀,这一情节的表现力度不足,让人难以产生共鸣。与之相关的配角们,如高英轩、杨丽音等,均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影片在讲述时空交错的过程中,通过倒叙插叙的手法,逐渐揭示了谢老闆和廖泰来性格形成的背景与原因。谢老闆儿时贫困,受尽社会冷漠和欺凌,慢慢养成了狡猾冷酷的商人性格,而这些人生经历促成了他日后成为“老狐狸”的形象。谢老闆以金钱与权力为衡量标准,不断践行“厚黑学”,用自己的方式教导廖界,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帮助廖泰来实现购房梦想。然而,谢老闆的世界观过于偏激,缺乏对他人处境的真正理解。

廖泰来虽然生活贫困,但他诚恳待人,且深得美丽秘书的青睐,感情上也有所寄托。尽管他可能一生都不会大富大贵,但他终究赢得了儿子的心,形成了他们之间独特的父子关系。

最终,廖界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建筑设计师,虽然他从“老狐狸”处学习到了世事的险恶与功利,但他也从父亲身上继承了做人处事的真诚。他逐渐学会在不平等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机会,并在成功后分享成果、照顾他人。

总结

《老狐狸》通过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展示了父子两代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碰撞。尽管影片在情节处理上存在一些不完美之处,但通过对角色性格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刻画,仍然为观众提供了不少思考的空间。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