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创作幕后:潮水退去后,象牙塔能否永存?

2025-03-17 20:05:11

2025年3月2日,电影《》在萧山举办首映礼,导演万波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这是他首次执导的长片作品,正式面向观众接受检验。更特别的是,台下坐着一排特殊的观众——萧山围垦的亲历者。这些老人曾亲身经历过那段艰苦的岁月,他们的存在让这场首映礼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拍摄历史题材的电影,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可能失去平衡。对于导演来说,选择这样的题材作为长片首作,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通常情况下,作者型导演更倾向于从个人生命经验出发,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标签。然而,万波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将镜头对准了萧山围垦的历史,试图通过影像重现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

万波是一位典型的“作者型”导演,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气息,尤其是他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他曾拍摄过一条被污水和垃圾填满的小河,通过镜头重构,这条小河竟然呈现出传统山水画的质感,仿佛死水一潭重新流动起来。这种对细微之物的观察力,也为他后来的电影创作奠定了基础。

除了导演身份,万波还是浙江传媒学院的老师。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创意与激情。21级导演系的学生何家煊回忆道,万波曾在课堂上展示一张照片,让大家猜测拍摄的内容。有人说是闪电,有人说是裂谷,而答案却出人意料——那只是下水道的一个裂缝。这张照片在展览上被赋予了各种内涵,也让何家煊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摄影眼”。

题材的重量

如果说万波的摄影作品展现了他对细微之物的敏锐观察,那么《潮》的创作则将他推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宏大历史题材。2019年3月,出品人金光炎找到万波,希望他能拍摄一部以萧山围垦为背景的电影。金光炎是萧山人,童年时曾亲眼目睹钱塘江大潮带来的灾难。70年代,他还参与了萧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围垦,那段经历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

萧山围垦始于1965年,历时42年,共围得土地54.61万亩。金光炎记忆中的那次围垦,参与人数高达30万人。如今繁华的钱江世纪城,正是建立在这片垦地之上。然而,围垦的历史远不止这42年。在更早的年代,萧山的江边人便与潮水展开了不懈的斗争。潮水无情地支配着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命。

金光炎希望通过电影的形式,将这段历史传递给年轻一代。他担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围垦精神会被逐渐遗忘。于是,他决定跨界出品一部电影,用影像记录这段厚重的历史。

认知的裂缝

万波16岁来到杭州求学,毕业后留在这里任教,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当他接到拍摄《潮》的邀请时,内心却充满了矛盾。他从未听说过“围垦”这个词,这段历史对他来说如同一片未知的滩涂,突然闯入他的认知世界。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万波与编剧卢乙莹开始了漫长的调研工作。他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走访了萧山的老人,试图还原那段艰苦的岁月。在调研过程中,万波逐渐意识到,围垦精神的核心并非苦难,而是一种朴素的英雄主义。那些参与围垦的人们,将艰难视作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万波与卢乙莹反复推敲,试图找到一种既能展现历史厚重感,又能吸引现代观众的表达方式。最终,他们决定通过三次围垦失败的情节,展现围垦精神的本质——面对失败的勇气与坚持。

围垦史诗

《潮》的剧本创作贯穿了整个拍摄过程,甚至在拍摄期间仍在不断调整。编剧卢乙莹查阅了大量官方资料,包括《萧山围垦志》等珍贵文献。她还多次前往萧山实地调研,倾听当地老人的口述历史。在一次调研中,她意外发现了一首古老的民谣,并将其融入电影中,为影片增添了一抹诗意。

在影片中,万波通过三次围垦失败的情节,展现了围垦精神的深刻内涵。每一次失败都让人感到绝望,但人们依然选择坚持。这种坚持并非为了追求辉煌的成就,而是为了守护家园的希望。

走出象牙塔

《潮》的拍摄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次师生共创的实践。万波邀请了浙江传媒学院的师生参与影片的制作,从导演、编剧到摄影、美术,几乎每个岗位都由师生担任。这种创作模式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让影片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在片场,师生们共同面对艰苦的拍摄环境。他们每天日晒雨淋,浸泡在淤泥和江水中,还要忍受造浪机带来的强风和湿冷。然而,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依然保持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土地的记忆

影片杀青的那一天,阳光洒在江面上,一切都显得格外平静。经历了前一天的紧张拍摄,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分别的时刻,许多人感到不舍,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难忘的夏令营。

《潮》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通过影像记录了萧山围垦的艰辛与伟大,也展现了围垦精神的深刻内涵。正如万波所说,“潮水起落,人们终将走出象牙塔,但回望那片江水与土地,记忆依然澎湃如昨。”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