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戏剧:探索山水实景中的诗意与远方之旅

2025-03-21 07:52:37

在婺剧非遗主题馆内,婺剧演员为游客即兴表演经典唱段,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戏曲盛行的年代。而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真人演绎的《清明上河图》更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繁华的宋代街市。近年来,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以戏剧艺术为核心的文旅项目,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

据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旅演艺市场规模已突破260亿元,较2019年增长73%,其中真人实景演出类项目占比高达58%。传统戏剧艺术突破了镜框式舞台的物理限制,与旅游景区、历史街区、自然山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文旅戏剧”应运而生。

从最初的景区附庸到如今的独立成景,戏剧艺术在文旅融合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戏曲《西厢记》而闻名的普救寺,如今因戏剧演出而焕发新生的乌镇、大凉山、阿那亚等地,都成为了年轻人的打卡胜地。随着文旅融合理念的深入,像“又见平遥”“只有河南”这样的戏剧演出聚落,更是成为了独立的旅游景点。这些全新的旅游景观,依照剧本建造剧场,根据剧情设计舞台,颠覆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关系,让游客仿若置身剧中:人在景中游,观众即游客。

早期的文旅戏剧,更多是作为景区的附庸,旨在吸引游客,演出内容与景区文化并无直接关联。然而,1998年张艺谋导演的《图兰朵》在紫禁城太庙的演出,开启了文旅戏剧的新篇章。此后,“印象系列”“又见系列”和“戏剧幻城系列”等大型文旅项目陆续涌现,室外实景演出逐渐摆脱季节气候的限制,开始在室内剧场中呈现。

如今,文旅戏剧已成为游客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环境再现,观众得以沉浸其中,体验奇幻与浪漫的交织。而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戏剧节,如乌镇戏剧节、大凉山戏剧节和阿那亚戏剧节,更是为文旅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戏剧节不仅在经济上摆脱了对景区的依附,还通过高质量的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甚至超过了城市巡演的收入。

在文旅戏剧的快速发展中,舞台技术的创新也为其增添了无限魅力。灯光、山水、建筑都成为了舞台的一部分,戏剧艺术在广阔的自然空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又见平遥”中,整面城墙被用作舞台,演员悬垂身体进行表演,舞台表现力令人震撼;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则通过灯光秀展示《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画卷之中。

然而,文旅戏剧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项目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戏剧艺术的本体特性,导致内容雷同、缺乏创新。此外,演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演出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演员带来了挑战。文旅戏剧要实现长期向好发展,必须摒弃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创演思维,邀请戏剧艺术家深度参与,挖掘景区文化精髓,并以艺术形式呈现给游客。

正如庐山因李白的诗而闻名,黄山因徐霞客的游记而成为仙境,文旅戏剧也应通过故事化的表演,将景区的文化内涵传递给游客。唯有如此,戏剧才能与景区互通互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平衡。

当乌镇的桨声与剧场钟鸣共振,当阿那亚的潮汐与戏剧心跳同频,我们期待更多文旅戏剧能超越浅层融合,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交响中,谱写属于当代的“诗和远方”。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