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上映的电影《触不可及》(The Upside),实际上是对 2011 年的电影《逆转人生》的翻拍之作。《触不可及》在 IMDb 上的评分为 7.0 分,有些看过法国原作的观众,或许更偏爱《逆转人生》,毕竟原作在画面呈现、情感刻画以及人物对话等方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堪称 “经典”。不过,这可不意味着《触不可及》的翻拍就不尽如人意了,应该说美国版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叙事方式,它是以契合美国一些社会议题的思路来设计故事的,两个版本各有受众,二者其实并不冲突,各自都具备闪光点。
大体来讲,《触不可及》的故事架构和《逆转人生》颇为相似,但翻拍时最忌讳的就是照搬原稿,或是陷入原有的拍摄手法以及那些经典画面中,这样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缺乏新鲜感。而且由于这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又得小心为了追求商业性而进行过度改编。好在《触不可及》尽力规避了这些问题,打造出了一个有着别样感受与侧重点的版本。要是你钟情于那种讲述黑人和富豪故事的影片,那我还推荐你去观赏《幸福绿皮书》,这部电影围绕公路之旅展开,情节十分感人且温馨。
美国版《触不可及》的剧情大致是这样的:戴尔有着犯罪前科,这使得他找工作变得异常艰难,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脾气过于暴躁,并且对工作极为挑剔,所以起初他并不急于找工作。不过,为了给假释官一个交代,他接触到了一份由四肢瘫痪的富豪菲利浦提供的工作面试机会。而影片的另一位主角菲利浦呢,因为不满伊芳不让他签署 DNR(拒绝心肺复苏术同意书),为了正常生活,他需要找一个能全天候照顾自己的人,就这样,在面试中,他遇到了戴尔,戴尔这个人虽说有些没礼貌,但个性十分外放。
起初,戴尔压根儿就胜任不了这份护理工作,毕竟他一开始对这份工作也毫无兴趣。但《触不可及》剧情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两人之间那种极度的不合,以及后续个性上的磨合与契合。戴尔总有办法让痛苦的菲利浦放松下来,鼓励他走出豪宅公寓,还推动他给从未见过面的女笔友打电话,甚至帮助他驱散内心的阴霾(让菲利浦明白即便经历了悲剧,依然有资格去拥抱幸福)。与此同时,菲利浦也助力戴尔懂得了什么是 “责任”,逐渐让戴尔明白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让不信任他的儿子认可的好父亲。总体而言,《触不可及》着重刻画的就是两个人如何在友谊的滋养下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
事实上,《触不可及》聚焦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成长以及蕴含其中的人生哲学。影片中两位主角在地位、种族、思想、目的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距,而后慢慢地去 “消融” 这些差异。这部电影借助 “喜剧” 的形式,让两人的关系逐渐拉近,不过这里的喜剧并非简单的搞笑,而是有着一定深度的幽默,使得原本关系紧绷的两人能够在生活中找寻到最自在的状态,发现那个从未被自己察觉的自己。编剧巧妙地让两位主角的人生轨迹交汇到了一起。而且,《触不可及》令人喜爱之处在于,它营造出了一种 “乐观” 的氛围,让观众愿意相信问题能够解决、幸福可以实现、情感能够成长,巧妙地在观众心中种下了 “再糟糕的事都能变好” 的信念。
颇为巧妙的是,即便《触不可及》的结局以及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公式化,剧情走向或许也能被观众猜到,但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在于演员的精彩演绎。我个人就特别欣赏 “布莱恩・克雷斯顿” 这位演员,之前看《绝命毒师》时,就觉得他的演技堪称出神入化,而在这部电影里,他饰演的四肢瘫痪的角色,只能凭借表情、声音、情感以及台词来诠释角色身上那种复杂的权势、脆弱、空虚、幸福等情感,再搭配上与戴尔这个角色的互动,既显得十分可爱,又充满了情绪上的矛盾感,很是吸引人。
【总结】《触不可及》评价
对于正处于人生低潮期的观众来说,《触不可及》有着抚慰心灵的作用,它能传递给观众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感受到对幸福坚持不懈的追求。编剧和导演在探索情感方面手法细腻,虽然剧情存在一定的套路感,但情感的流露与刻画毫不敷衍,非常推荐大家去观看这部电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