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物语》(日语:东京物语/とうきょうものがたりTokyo Monogatari)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所执导的电影,于1953年上映。《东京物语》是小津安二郎生涯代表作之一,也被电影评论家广泛的认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剧情简介】
住在广岛尾道市、七十多岁的平山周吉(笠志众饰)带着老伴富子,夫妇怀抱雀跃心情搭乘火车去东京探望儿女,医生大儿子幸一、经营理发店的二女儿滋子(杉村春子饰),可是他们暂住后逐渐体会子女们为生活奔波忙碌,无暇顾及父母的态度冷淡,只有已守寡的二媳妇纪子(原节子饰)愿意百忙中抽空照料陪伴。才短短十几天,已让两位老人家失望,自我安慰说着见到子女已经心满意足了,很快踏上了返乡旅程……。
【有剧透的观影心得】
来到东京后,周吉老夫妇先居住在医生大儿子幸一家里。祭典乐声的夏天夜晚,一家人穿着浴衣、摇着团扇,聊一些亲友相关的近况消息。星期天本来说好带父母孩子出去玩,幸一临时有病患需要就诊。由于他不是第一次跟家人爽约,两个孙子生气的在爷爷奶奶前吵闹发脾气。
两老不久住到经营理发店的二女儿滋子家里。不知她其实私下跟大哥及丈夫聊天时都问过,「爸妈要在东京待多久?」之后和大哥商量省钱又能让老人家玩的尽兴,出资让他们去热海温泉度假。
享受热海温泉度假,「差不多该回家了。」周吉有感而发地眺望着大海。
「是你想家了吧!」富子开着玩笑,因昨晚被温泉旅馆的音乐吵的睡不着,站起来时有些晕眩,镜头拉远、老夫妻沿着海岸堤防慢慢走。
回家时二女儿滋子在忙着帮客人做头发,客人问那两个老人家是谁,她很快回答:「老家的熟人,乡下来的。」上楼后又一边挽留父母多留几天,一边暗示自己有讲习会很忙,搞得两个老人家很尴尬。
「想不到我们会流落街头啊!」周吉也察觉女儿让自己去热海度假真正的原因,开玩笑自嘲,一边和老伴商量去纪子、朋友家借住。
小津电影惯例出现朋友聚在一块喝酒的场面。
「没有孩子很寂寞,有了又被嫌弃碍事。」周吉听老友感叹,他们一家家喝到天亮,听着他抱怨自家小孩,狂夸小孩是医生有出息。
两人都望子成龙,一边感叹儿子说什么东京人太多,根本是没出息,一边又说时代就算变了,父母的欲望不减,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
「哎,现在的年轻人有杀父母的,比起这种,我儿子算好的。」 老友话里都是自我讥嘲的苍凉。
另一边二媳妇儿纪子细心体贴的帮母亲按摩,真心的为两老来东京感到开心,甚至给她零用钱,每个举止都很真诚,母亲大概想起自己儿女的冷淡,被纪子的温暖感动拭泪很。
大半夜熟睡的滋子,被警察按门铃吵醒,周吉跟朋友醉醺醺回来,她气得跟丈夫抱怨:「好不容易戒酒,以前常常喝的醉醺醺,妈妈也为此吃了不少苦。」
她是真心讨厌酒鬼,出于儿时糟糕的回忆,送别时也不忘提醒父亲别喝太多。年迈母亲最后感叹交代滋子:「毕竟是我们住的太远了,有个万一,你们也不用特别跑一趟。」
两老搭火车闲谈时没落的说,「孩子们以前对人亲切,果然长大都会变的。」「我们这已经算是很好的,是很幸福的。」「是啊!是很幸福的。」对话重复两三回。
后来大儿子幸一和二女儿滋子收到母亲病危的电报,敲行程赶回去时叹气:「非去不可吗?偏偏在最忙的时期。」滋子在母亲病逝的遗体旁,叨念母亲走的很安祥,不停感叹母亲临行前说的话,就是她自己有死亡的预感了。
这里的桥段,给人一种她拼命抓住各种蛛丝马迹说嘴,来平反自己内心深处,没有多陪伴母亲的不安。
三儿子敬三赶回来时,听闻没见到最后一面,反应也是很淡定,也不赶着见母亲,先和兄姐说不好意思,等幸一开口时,才去掀开白布看母亲最后一面。
滋子还是老样子,先是要父亲长命百岁,一转头又说:「虽然这么说很不孝,但我以为父亲先走的好,母亲来东京时还能帮忙。」然后先开口要了母亲的和服做纪念。
子女们都赶着回去,只有毫无血缘关系的纪子留到最后。小女儿京子忿忿不平抱怨兄姐太过自私。纪子温柔说:「每个人长大后都有自己的生活,大家都会逐渐变成那样。」
京子不开心的说:「真不想变成那样。」
最后纪子和公公对话时说:「我不像你们说的那么好,很狡猾,有时也会想不起昌二的脸,也会很寂寞。」说着忍不住眼眶泛泪。
「老伴跟我说,她在妳那里住的那晚最开心了。」周吉温和安慰他,说希望纪子能另寻良缘,并把妻子留下的手表遗物赠与她。
「比起儿女,反而是妳这个外人对我们尽孝,谢谢妳。」
纪子掩面感动悲泣,在火车上时也很珍视握着手表。
【记】
远道而来的客人
虽然不是接待家人亲戚,但至少在异国接待朋友的经验,周遭的人多少都有过,鲜少表示愉快。过去我接待参加活动,一群不熟的朋友,他们毫不顾忌的各种询问。当时在学校上课紧凑,回讯息、跑场地确认、排行程订旅馆两头烧,日常节奏乱的人仰马翻。
既然接下也不好途中拒绝,硬着头皮结束后只觉得精疲力竭。这样痛苦的经验,也好似没有几分见面的喜悦,反而心里更加空洞,暗自发誓以后要事前、声明清楚自己的可行范围。
善意并非毫无底线付出的烂好人,而是在守住自己能力的底线。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身为子女尽孝理所当然?
当然也知道上述的接待经验,基于儒家思想提倡孝道,这套放在父母身上也许并不恰当。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拔长大,为人子女反哺回报是理所当然。
随着剧情发展、让我忍不住过度地去联想,子女也许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亲情或陪伴,又或是父女表达爱的方式,他们没有真切感受到,才会在长大后,行为表现出功利主义。
自己观看时会代入转换立场,当代入的不是父母,而是在外县打拼、忙碌奔波,被家计压得无法喘息的子女立场,感受跟着有所不同。
所以我不会讨厌滋子势利急躁的角色,只是很受不了她严重的心口不一,但转念想这种人多的是,导演确实刻画入微。
以父母的角度,我亦是亲眼见证过而悲伤。
从前一位大学老教授,上课时借着职位之便,不只一次站在台上跟学生抱怨:「你们看我很可怜,子女长大都不理我,不来看我。」
由于教学内容也极为空洞光照着课本读,也许直说很残忍,年轻气盛的我无法有任何同情,身为人师、您对的起自己手上的麦克风和职业操守吗?我们离乡背井,缴纳学费来求学问,并非听老师在讲台发表私人情绪,而且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
当我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辞典编撰者上时,心里涌动无尽悲伤,老教授也曾是学识渊博,却不再愿意投注心力教我们了。他终日只在课堂抱怨着以前多栽培子女,现在他们多无情,反覆嘟囔着,「我好可怜,我好可怜啊!」台下乱哄哄没人理他。
老教授课堂上演太多次后,我才恍然大悟,可能是前额叶衰退无法控制感情,也只能对老人家心存悲悯,又似乎上到不同的课程,尽管我不想去选修,依然被迫看到迟暮里各种控诉的悲哀。
未来每个人都会认清生命是独立,就算是父母也给予子女尊重,创造后并不属于你,养儿防老这种附带情绪勒索产物的概念,早该随时代消亡。
「我还没想好前,是不会轻易为了传宗接代生小孩,毕竟往后的时代环境只会更加艰难。」听过那位日本妇人的轻声说着,至今沉重积累于心,时刻萦绕耳际。
她仍是低着头,叹了口气:「……我怕他有天会怨我,质问我说么要生下他?更怕自己答不出来。」
尊重生命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也曾因家庭受过折磨,内心激愤质问父母为什么要生下我?几经波折领悟,原生家庭太过重要,才有了这样敬畏生命的温柔。
正如那句太宰治所说,让人讨厌的松子一生,也引用过的厌世金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大家都有小孩了,所以觉得也该生了。」「现在再不生就来不及了,老了肯定后悔。」「可以见证新生命的美好。」「当父母是人生必经的一环。」「我想成为XXX却没有成功,所以我想栽培孩子。」为什么想生小孩的答案很多很多,出于礼法社会、人情脸面、传宗接代、个人体验、延续梦想。
忘了好久以前在哪个专栏,读到父母提及想要孩子,以及对亲子关系的看法,很喜欢如沐春风的回答,「如果可以,希望能让我陪你走过一段旅程。生命中的彼此是同行者,创造并非拥有,你是自由的。」
不再以我的视角,而是以你,以新的生命。
小津电影中的父母,从内在散发温柔的气度,尽管心里难免有遗憾委屈,也不曾暴怒指责抱怨,与其说父母无私的爱,我觉得更是呈现对生命价值观,各自有各自人生的通透,也许他们以前也是自己的人生优先,平淡的与父母相处。
日本民族本就有「不给人添麻烦」的观念,近代家庭社会更是少有与父母公婆同居的现象,是以独居老人、孤独死、诈骗等等问题也逐渐浮上。我以前听一个在台湾工作的日本同事说,他回日本都只住家里附近旅馆,当然我没有失礼追问,只能猜测可能是原生家庭相处之下导致的个案。
会对此有共鸣出自先天后天的诸多影响,自己在返乡时也总是习惯订旅馆,不好意思叨扰亲戚家,打乱他们的生活节奏,就算他们很友善,在他们请客时,我还是特别拘谨不好意思,一定会准备好伴手礼。尽管正常人都会对次不以为然,都是自家人,互相帮忙哪有什么?这才是维系感情之道。
是以看东京物语时五味杂陈的感触,深刻理解两边心情,渴求子女陪伴的父母、打拼忙碌子女的苦境,我不会把这部当成具有说教意涵的电影。
损及自身利益时,人与人的疏离无关血缘
清楚导演小津安二郎想传达的是战后,社会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父母年老的孤独感,子女的疏离自私等等,拜读许多更专业分析的影评,而我只能写出业余不同的直观。
整部剧情纪子永远带着开朗露齿的笑容,虽然刻意,但因剧情走向让她好像天使般的美丽,却也很孤独,而两老的到来让她觉得很温暖,能够一起缅怀死于战争丈夫昌二的往事。
不禁设想若是她已是再嫁之身,不知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待来东京的前公婆呢?就算只能打个招呼,一起吃个饭,想必也不改温柔本性吧!
跟这样的人在一起,都能感觉善意是双向、舒适自在的。她是真正内心坚强、游刃有余释放善意的人。
无意亵渎小津安二郎的大作,他的主线以父女亲情为主。恰好是自己最为苦手缺失,难以共情的题材,但还是想试着去感受及理解。
不太懂专业的镜头语言,只看出很多幕正对演员,他们对着镜头说话,也许是为和观众互动,有种对着自己说话的氛围。
步调依然非常平缓自然,注视着心里也安静下来。
没有戏剧性夸张的爆发,而是只要牵涉损及自身利益,就算是要你在能赚钱的忙碌中、抽出一点免费时间也不愿意。尽管社会恒久提倡的理想品德,是不计一切对他人牺牲奉献,但他们也只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若是有余力,谁都会希望反馈做的更多更好吧!
小津安二郎不以激烈夸张的剧情,甚至剧中父母没有情绪爆发或激烈谴责,而用很温柔平淡的日常故事,加倍凸显人与人彼此的疏离冷淡,细水长流压抑的悲伤及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