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梦露

《金发梦露 》IMDb评分为:6.3 / 10(本片即时评分这边请),我觉得《 金发梦露 》这部电影应该会吃不同频率的观众,最主要是因为对于有些不了解玛丽莲梦露的观众来说会「可能」会不懂《 金发梦露 》里面的桥段设计想表达什么,而且因为《金发梦露 》在说故事的手法比要含糊,会让对梦露生平不了解的观众很难知道梦露每个时期的心情,很容易无法融入氛围中; 但如果你是对玛丽莲梦露这个人有稍微了解的话,会觉得《 金发梦露 》其实超好看! 因此我猜想得到《 金发梦露 》这部电影对观众来讲评价肯定会很两极。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觉得观众应该要先去了玛丽莲梦露本身的生平,或是先看Netflix另一部纪录片《玛丽莲梦露:最后的录音 》先了解事件时间轴会比较好懂《 金发梦露 》。 安娜这个演员实在把梦露这个角色揣摩的超棒,演技相当好! 由在哭戏、内心戏、讲话口吻,几乎是高度还原玛丽莲梦露! 《金发梦露》这部戏完全靠她的神演技丰富整个氛围。 当然很可惜的是《金发梦露 》在说故事的手法上比较混乱一些,或许是因为书籍改编无法把整整700页的篇幅都塞进去,所以有些被跳过的事件会让观众有时不知道在哪个阶段,这是蛮可惜的一点。

《金发梦露》影评(有雷)电影解析、梦露生平剖绘

因为我之前已经有看过《 玛丽莲梦露:最后的录音 》这部纪录片,对玛丽莲梦露这个女星的生平大致上有些了解,我也超喜欢《 金发梦露 》这部电影! 纪录片理会探讨到玛丽莲梦露在演艺事业中虽然光鲜亮丽,但背后其实暗藏着许多让她殒落的关键点,例如梦露童年「被抛弃」的阴影、为了逐演戏的梦被迫在混乱黑暗电影业压抑真实自我并生存、以及梦露本身无法摆脱被抛弃的阴霾造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状态。

我记得在纪录片中有提到,其实玛丽莲梦露这个女星内心是个谜,她充满孤独感,而外界对她有相当多的猜测与包装,虽然梦露在影业圈中非常火红,甚至是全球最性感女星的认可,然而众人看见的都是外表,在梦露内心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挣扎。 她曾经对一个编辑有说过:「我想请问你要怎麽写人生故事? 因为真正的实情很少被传开,通常是假消息,如果你想问那种事,我会告诉你,那种事都是来自于事实,如果不从事实开始,很难知道要从何开始讲起。 」

《金发梦露 》导演和编剧用了很关于玛丽莲梦露这个人一生中的谜团来刻画玛丽莲梦露的「心境」,虽然《 金发梦露 》所采取灵感的来源书籍是虚构的,但书籍作者的确有抓到梦露这一生让人最想知道的内容,就是「她的内心 」,《 金发梦露 》让我很鸡皮疙瘩的是它真的传达了险恶娱乐业和梦露心理健康状态则和而成的「慢动作的死亡进行曲」,梦露从破碎童年一直到影业缔造传奇、死亡这段光阴,就如同梦露自己曾经有讲过「无论你多么努力,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某人或理解他们的痛苦」。

以下我就一一照着《 金发梦露 》电影桥段来做一些解析和剖绘吧~

诺玛珍(玛丽莲梦露)的童年

在《 金发梦露 》中,一开始导演将重点摆在梦露的母亲身上,观众在一开始肯定会感受到梦露(诺玛珍)的母亲精神状态让人摸不着头绪,没错,这就是重点,因为童年是让梦露这一生都无法摆脱的痛苦和阴霾。 梦露的妈妈拿着那张父亲的照片事实上是一张好莱坞男星的照片,虽然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诺玛珍的生父还是只是母亲幻想出来的,这无从得知(但从后续梦露有说妈妈以前也在电影公司工作过,所以那张照片应该不是母亲幻想出来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母亲也因为被男人抛弃而有了心理健康状况出问题。

而因为破碎的家庭让诺玛珍必须要成为孤儿,在童年这一段相当令人心碎,也是打击,观众可以看到当诺玛珍被送去孤儿时她大喊「我不是孤儿」,导演利用这一段建立起诺玛珍内心中对自己的自卑与黑暗,玛丽莲梦露其实以前就对一个编辑记者说过「 没人喜欢我,我做什么都是屁,我是流浪儿」,虽然对比玛丽莲梦露在镜头前光鲜亮丽,但真正与她相处过的男人们「几乎」不会尊重与理解梦露,也只会唾弃梦露的身世,以及只喜欢梦露的美貌,因此这样的自卑、被抛弃、不被需要的阴霾,打从梦露小时候就已经有深深的伤疤,想要追求单纯幸福都是像针在刺自己一样痛。

这也是为什么在梦露上演戏课程的时候有一幕突然大哭崩溃,因为这里她有回忆到1951/12/6 试镜《 无需敲门 》妮尔角色,这是关于精神不正常的女子差点杀了一个小女孩的角色,当旁人都吓到梦露突然无法收回崩溃情绪的严重入戏时,梦露说「我没有在想什麽, 就是感觉」,这一段事实上传达了梦露内心对这种「不被认可、不被需要」的自卑感,就跟妈妈当初想要杀掉她,并且大骂梦露都是她的错才让妈妈被父亲抛弃的罪恶,换句话说这会让梦露觉得自己是个累赘。

然而,诺玛珍并不讨厌妈妈,在她与妈妈分开十年后再次选择拥抱家庭,但妈妈那份精神状况有问题的形象会深植于诺玛珍的内心,因此《 金发梦露 》中有几段画面是每当玛丽莲梦露演到关于精神状态有问题的角色时都会走不出来, 例如精神状态有问题的保姆、或是需要在自己脖子割划的桥段,她都会深陷这种扭曲情绪中,这也是为什么在1951年的试镜时有导演说到「她还无演技可言,就是一个精神问题的女人」,诺玛珍事实上从没有放下过。

无法摆脱的童年阴霾刺激,梦露心理健康早有问题?

1951年梦露是时隔十年才去精神病院看妈妈,

梦露「你确定探望她不会太有刺激性吗?」

医生「是刺激妈,还是刺激你?」

梦露「这些照片不像诺玛珍,对吧?」

妈妈:“他们说我女儿会来看我,你是谁?」

对我来说,我觉得诺玛珍从小时候就已经有着心理状态问题,童年的她虽然是诺玛珍,可是她这个身份却无法活出自我,长大后因为玛丽莲为艺名,她对自己的身份混乱,尤其她说到「我在首映会上会不断闭眼睛, 我不敢相信那个女孩竟然是我,但是观众都认为我就是妮尔,晚点在派对上我又成了玛丽莲,但她从来不能以诺玛珍的身份在这世界上活着,这也是为什么梦露会说「玛丽莲只不是是个工作」,应该是说大家爱的是被创造出来的玛丽莲梦露,而不是诺玛珍,这才是诺玛珍最心痛的、最孤独的 。

玛丽莲在进入电影业时开始服用药物(这是在压抑童年与妈妈带给自己的创伤,用药来压抑自己),这是玛丽莲在后续人生会开始有忧郁症和幻想的开端,虽然梦露的死因可能是玛丽莲梦露本身的心理疾病,但心理异常状况绝不是自己就会产生的, 一定都是和外界有关,可能带来的压力或是这个生态让她失去自我,已经不像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

事实上现实世界里,玛丽莲梦露的心理医师在病历中提到她认为玛丽莲梦露倾向会有疑神疑鬼的反应,但她并没有思觉失调症,这种疑神疑鬼的反应更像出自于「受虐狂倾向」,这种现象展现出自己是被排挤的孤儿女孩有大关联,玛丽莲梦露曾经是流浪儿,童年问题是成长女性永远忘不了的时期,待过十几个寄养家庭,也住过孤儿院。

妈妈拥有的精神状态异常疾病是不是真的遗传给诺玛珍了? 这也是《金发梦露 》中有传达到的,玛丽莲梦露的死一直是外界在揣测和想要分析的谜团,有人说是因为精神疾病问题造成的自杀,因此在《金发梦露 》中自然会讨论到,当我们看到诺玛珍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时,自然地会连结到诺玛珍的妈妈过去也是如此 ,在被抛弃的氛围中逃不出来,而这种精神疾病是不是天生的,还是外在环境造就而成的精神扭曲? 我觉得观众可以细细咀嚼,说穿了,诺玛珍内心一直有着心魔都没有解开。

梦露闯荡黑暗好莱坞起步,讽刺当时好莱坞的生态

在梦露长大后,《 金发梦露 》导演利用一些露骨的画面来讽刺当时好莱坞的丑陋生态,当梦露开始要试镜一些角色时,首先就有剧本读一读然后就被电影业一个老板给「上」了(梦露离开时还一直哭),这画面来得很突然,本来我以为这是梦露在剧场的演戏,但其实并不是,因为下一幕又出现一个男人说一句「其实你可以不用读剧本」, 一直到1951/12/6 试镜《 无需敲门 》妮尔角色时一个片场老板根本没在认真看梦露试镜,只说「你看那小女生的翘臀」。

《 金发梦露 》那段露骨的这是导演在讽刺当年代好莱坞的片段,大约在1940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年代,每个选角导演和片场都有黑名册,所以每个女生,那些想要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好比玛丽莲梦露刚入行那时, 所有选角导演,都会在黑名册里写下谁能陪睡,但现在的规则不一样了,现在重点是「钱」(以前是「性」)。

透过好莱坞前经纪人的话语中我们能知道演艺事业的黑暗, 不是用身体换就是用金钱买,这在我们所耳闻过的一些艺人被迫屈服于权力和资源的不对等,为的就是能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当代好莱坞生态处于一种「男性主导,女性在电影当中被剥削 」。

梦露把好莱坞体制运作得让自己能生存

接着1952年,梦露的演绎事业达到巅峰,不过我觉得《 金发梦露 》没有谈到梦露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和牺牲的东西,事实上透过《 玛丽莲梦露:最后的录音 》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知道,「玛丽莲梦露想要当演员,她把体制运作得对自己有利」,上一段中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好莱坞生态靠的就是「性」来闯荡与生存,那梦露拥有美貌和魅力,好莱坞影业的许多男人自然而然会为梦露疯狂,即便梦露可能会被迫出卖身体,但她仍旧牺牲这样的自我习惯这样的生态。

《 金发梦露 》的确有抓到诺玛珍讨厌好莱坞的心境,虽然好莱坞让她变得火红,但这跟真正喜欢的演戏不同,而且这生态一直是在牺牲自己,被支配、被操纵。 所以当乔那个退休棒球选手问到梦露「你怎么开始的?」 ,诺玛珍内脑海中的画面就是那段讨厌的「被性侵换取演戏机会」。

然而,《金发梦露》也让我觉得诺玛珍会选择在这个演艺圈中这样坚持生存下去,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她想要找寻父亲」,只要她有名气,她就能被认为有价值,就能吸引父亲的注意主动联系, 我不晓得这部分在真正的玛丽莲梦露人生故事中是不是这样,但我相信在诺玛珍内心中肯定有着在好莱坞寻找父亲的渴望,但也因为她被塑造成一个被物化的女性,诺玛珍也对父亲如何看到自己的想法越来越顾虑,然后变得越来越自卑。

找不到亲生父亲自然而然也会让诺玛珍把这种情感投射到曾经结婚过的对象,所以诺玛珍会叫自己的丈夫「爹地」,这是一种想要当乖女孩,才不会让爹地离开自己的不安全感才会有的表现 。 在这一段中观众会听到背景音乐「每个宝宝都需要一个爸爸」 这首歌的选择是她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父亲伤口的许多麻木,因为她的母亲暗示诺玛珍妮从未见过的父亲自己就是一位著名的好莱坞演员,即使她的名气火红到了新高度,她仍然不断地在人群中寻找她认为可能一直在关注他的那个父亲,这才是让诺玛珍逼迫自己留在好莱坞的契机。

大家爱的是玛丽莲梦露,不是诺玛珍

诺玛珍和小查理卓别林、小爱德华罗宾逊的三人行恋情里,这个次要情节是小说中蛮特别的虚构之一,随着电影的进展,他们是唯一一个因为诺玛珍的真实自我而真心爱她的男人,同时也欣赏玛丽莲的迷人技巧,这种关系还教会了诺玛珍在迷失的内心找到自己,老实说我蛮喜欢这一段的设计,《 金发梦露 》 给我们看到诺玛珍想要努力活出「诺玛珍」的样子,但每一件事都让她越来越不开心,因为玛丽莲梦露这个身份是被设计好、计画好,没有自主权的身份,所有故事都是被包装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诺玛珍会对自己这麽迷惘,或甚至觉得自己正在失去诺玛珍。

在《金发梦露》中有些台词就是在呈现诺玛珍想要逃避一切过平凡生活的渴望,「电影里的片段总是被剪得很零碎,这里剪、那里剪,就像拼图一样,但拼凑起来的却不是你,你只能成为其中一部份,每晚在里头等着谢幕, 说真的我想安顿下来,跟任何女孩一样,然后有个家庭,我好爱小孩,爱到疯狂“。

几段的恋情和婚姻中我们可以看得到诺玛珍很渴望平凡的幸福,但永远不顺利,她对几任丈夫都叫他们「爹地」,会有这样的称呼在心理学上就是一种情感投射,因为小孩是诺玛珍缺乏父爱,所以对对于自己的丈夫会有依赖感,就像是对父亲那样, 而爹地这个称呼是有上下关系的,就诺玛珍而研究会想要当一个乖女孩,让对方不会离自己而去(就像是母亲曾说她根本就不该出生,所以诺玛珍潜意识中会想要尽力做个好女孩让父亲看)。 在某一幕中诺玛珍开着车崩溃地看着街上一对对幸福的情侣,然后会说「诺玛珍快看,那男人是你的爹地」,这映照出诺玛珍童年内心里萌生把「爹地」当成是「幸福家庭」重要元素的想法,有爹地,家庭才叫做幸福。

同时,「小孩」也是诺玛珍内心中对幸福人生的定义,因为她自己对自己的存在有着大的疑惑 ,所以对我来说诺玛珍会想要小孩是因为这是认同诺玛珍身份的存在,因此两次怀孕都没有顺利生下小孩也无形中加剧诺玛珍内心里的扭曲和罪恶,以及自我唾弃,诺玛珍妮的妈妈问题是一个同等的折磨来源,她渴望有一个孩子,成为她自己从未有过的那种稳定、支持她的母亲。

➊与棒球退役球员乔的婚姻破裂

这对照到诺玛珍在小时候对幸福家庭的渴望,就因为童年没有过正常的家庭,所以怀孕时特别高兴,或甚至遇到乔这个退休棒球员时说自己想要平凡的生活,逃离好莱坞。 在整个好莱坞生态中,诺玛珍露渐渐地让玛丽莲梦露身份取代, 这也是为什么梦露在工作中说到「我是玛丽莲梦露的奴录」,很快地《 金发梦露 》电影来到中段诺玛珍纯真渐渐在失去。

对玛丽莲梦露的一生来说名气虽然造就了她,但也因为名气而害了她和最纯真平凡的生活说再见,我想玛丽莲梦露在婚姻中的不快乐应该是她开始精神有状况的恶化之始,纪录片里玛丽莲梦露说过「没人喜欢我,我做什么都是屁,我是流浪儿 」,事实上名气成为玛丽莲梦露想要幸福家庭的最大阻碍,因为她被造就成一个物化的女性,这成为堆砌她内心世界的黑暗,因此她不喜欢玛丽莲梦露这个身份。

➋与当代最伟大编剧家米勒的恋情

玛丽莲梦露想要追求的就是人生的幸福,所以她很努力,可是遇到的男人都是带给她永无止尽的男权、大男人、剥削、压榨等等,就连编剧家爱上诺玛珍,仍旧会想着利用诺玛珍的故事来赚点钱。

事实上在资料中,这个编剧家米勒对玛丽莲梦露并不是那么像演戏知音那样爱着她,因为现实生活中,玛丽莲梦露去时在伦敦的一场派对后看到阿瑟米勒随处放的纸条写着「上头写着她对我有多失望,他原本以为我是某种天使,但现在他猜自己看走眼了, 他娶了一个和他的前妻同样有缺点的女人」,甚至米勒在纸条上写着玛丽莲梦露是妓女,这对一个本身就有很大自卑感的玛丽莲梦露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前面我们可以知道玛丽莲梦露本身因为童年四处流浪所有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玛丽莲梦露想要的就是一种平凡家庭幸福,当中有人说如果明星光环和小孩给玛丽莲梦露选,她肯定会选择生小孩,只是她与米勒的小孩也流产了。 她的私生活不幸福我觉得是对玛丽莲梦露来说很重大的打击与影响,因为她达不到她想要的那种幸福感,所以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跟自己过不去,这也是在流产之后她重新回去当玛丽莲梦露,但整个崩溃,在当时现实生活中,玛丽莲梦露开始用毒、镇定剂、安眠药,她想要麻痹自己对这些痛苦的感受和沈浸,结果常常在片场情绪控制不住, 然后在浑浑噩噩中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过谁的人生。

与肯尼迪总统兄弟政坛爱恋瓜葛,被抛弃的诺玛珍

1961年1月玛丽莲梦露与米勒离婚,约翰肯尼迪总统也同一天就职(玛丽莲梦露和肯尼迪两兄弟早在1950年代就断断续续有关联,常聚在一起),玛丽莲梦露与肯尼迪兄弟的感情线有重叠,但玛丽莲梦露与肯尼迪兄弟的感情线有重叠,但玛丽莲梦露与肯尼迪兄弟的关系也从不甜蜜,因为这对兄弟对女人的荒淫之事就此发生,连玛丽莲梦露也成为被剥削的其中一个 (这在《 金发梦露 》中用了蛮露骨但很写实的画面交代这一段),这对兄弟被形容为低级,不过玛丽莲梦露也同时跟这对兄弟交往,但最后又是因为名气而让玛丽莲梦露陷入最终的黑暗,因为之间的感情关系又因为名气被大众挖出,因为肯尼迪在政坛上竖立的敌人影响到玛丽莲梦露受波及。

《 金发梦露 》是直接将这个事迹跳到 1962年,然后透过诺玛珍说自己和总统没有关系,连性事都没有发生过的话语开始,然后就接着两个探员拉把玛丽莲梦露拉去某个地方(诺玛珍还以为自己被逮捕),在实际上的事实中, 这时期刚好中情局冷战时期调查了玛丽莲梦露,中情局认为玛丽莲梦露是左派人士,就因为玛丽莲梦露曾经和GCD人士见面过,等等一连串的政治因素,而玛丽莲梦露和罗伯肯尼迪也讲过核弹的事情,这让玛丽莲梦露也知道核弹这种事,所以约翰肯尼迪很可能是因为政治风险而必须要和玛丽莲梦露切断关系。

于是玛丽莲梦露再次被重重地伤害一次,被肯尼迪兄弟断绝往来,她再次成为不被需要的自卑女孩。 加上最后卡斯那份礼物中的卡片写到「从来就没有泪流满面的父亲」, 完全摧毁诺玛莲活在这世界的希望和期待。 在现实生活中,玛丽莲梦露的死因没有人知道,《金发梦露 》电影的最后是呈现卡斯那封信击溃了诺玛珍的内心,所以诺玛珍喝酒配药(OD),最后全裸昏死在床上。 然而,其实玛丽莲梦露的死因其实很多疑点,这部分建议观众可以观看《玛丽莲梦露:最后的录音》这部纪录片去探讨。

诺玛莲:「屏幕上的不是我」

我觉得《 金发梦露 》用了蛮棒的视角在解读玛丽莲梦露这个身份,也是很有意义的设计,《 金发梦露 》选择得是诺玛珍的原本的身份来探索玛丽莲梦露虚构身份对真的的诺玛珍来说是多么不开心的存在。

透过诺玛珍的角度去看玛丽莲梦露是最有说服力的视角,因为她最亲近玛丽莲梦露,但也最亲近自己,《 金发梦露 》这部电影的黑白片换和彩色片段原本让我不懂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后来看完并且思考过后才发现导演用分成两段的巧思来分成诺玛珍以及玛丽莲梦露这两个身份,我们就像是在看两段人生一样,又或者可以解释成很像是在看两个人格。

当黑白出现时就像是在看玛丽莲梦露的光鲜亮丽电影世界生活,但彩色画面就像是在述说着诺玛珍人格的心境,只要是在诺玛珍感到快乐和真诚、真性情的时候,几乎都会是诺玛珍的彩色画面,就是这样在虚实身份和人生的交替下, 观众渐渐地会分不出哪个是玛丽莲梦露,哪个是诺玛珍,就像是诺玛珍的内心一样,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在过谁的人生?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