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普利

Netflix 推出的《雷普利》是改编自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1955 年的小说《天才雷普利》。在这部影集问世之前,已有麦特・戴蒙和裘德・洛主演的电影版《天才雷普利》,电影版着重呈现了书籍里蕴含的 “心理惊悚” 元素,而 Netflix 版的《雷普利》则别出心裁地融入黑色幽默的手法来烘托 “黑暗” 主题,并且极为与众不同的是,影集八集的篇幅皆采用 “黑白” 画面进行呈现。可别小瞧了这样的呈现方式,虽说画面没了色彩,却丝毫未影响展现意大利明媚阳光的风景,相反,导演通过黑白画面营造出别样的美感,让观众少了颜色的干扰,更能聚焦于感受风景、艺术以及建筑所蕴含的诸多 “细节”。

一、剧情脉络与角色刻画

《雷普利》的剧情设定在 1960 年代,主人公汤姆是个在纽约靠匿名诈骗为生的人,由此不难看出他是个孤独之人,至于这样的生活方式究竟是他主动的选择,还是出于喜好,就留待观众去揣摩了。在剧情发展中,机缘巧合之下,一位富翁委托汤姆去将自己的儿子带回家,也正是这个契机,让汤姆开启了充斥着欺骗、欺诈与谋杀的复杂生活之旅。

编剧和导演在刻画汤姆这个角色时,采用了细腻且流畅的手法。在每一集里,观众都会不自觉地对汤姆产生一种奇特的共鸣,会觉得他极具魅力,而这恰恰是整个故事极为关键的铺垫。汤姆这人可谓心机深沉,却又聪明得让人佩服,内心深处还透着一股圆滑劲儿。导演巧妙地将角色融入特权世界之中,引领观众一步步跟随汤姆的视角与节奏,去体会一个人踏入有钱特权者的世界后,心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内心的邪恶又是如何被助长,以及会在诱惑之下走出多远、陷入多深、伪装得多完美。

二、角色背景与主题呈现

汤姆这个角色离不开特定的背景设定,他作为一个收入微薄的美国白人,被抛洒在世界各地,而他的种族身份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他一种看似无拘无束的可信度,使他能够去寻找不认识的人进行诈骗与利用。《雷普利》很巧妙地洞察到观众对财富那种无形的执着,它并未一味地抨击有钱人的行为,而是着重刻画 “金钱的腐朽” 以及其 “诱人之处”,换句话说,也就是 “有权” 能够带来 “不被惩罚” 的特权。

汤姆踏入有钱世界的动机并非单纯是 “钱” 本身,而是 “钱” 所能带来的各种特权以及免于受罚的保障,这才是他所渴望的身份象征。所以当迪基邀请汤姆进入这个世界、体验这种生活方式时,对于身为诈骗者的汤姆而言,无疑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正因如此,汤姆给观众的感觉并非肤浅,他精明地洞悉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则,所以我们看不到他拿着钱肆意挥霍,而是目睹他在上流社会中,那 “抓住机会” 的黑暗心理不断滋长。

三、角色塑造与社会思考

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会发现《雷普利》实际上是将汤姆塑造成了如今所说的 “反英雄” 形象。他不乏同情心,还带着一种凭借自身努力跻身特权世界的让人心疼之感,所以当他逐渐堕落成某种 “怪物” 时,便一直在挑战观众内心的那条 “道德底线”,促使观众不停地思索其中的 “模糊性”:汤姆真的如此可恶吗?亦或是身处特权世界做坏事的那些人才更加可恶呢?在像《天才雷普利》这类作品中,原作对汤姆所设立的逆向立场本就很独特,邪恶与正义的模糊性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

从整体来看,原作中作者侧重于展现汤姆想要逃离过往生活与自我的迫切需求,而在《雷普利》影集版本里的汤姆,则更偏向于狡猾和贪婪,而非激情使然。在这八集的篇幅当中,编剧和导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汤姆从狡猾胆怯逐步转变为傲慢自信,从迷失的男孩蜕变成唯美主义者的过程,最终汤姆被特权所困,徒留一个空壳。

【总结】对于影集《雷普利》的评价而言,其剧情结构颇具巧思,每集结尾都会留下线索,让观众明晰后续内容,整体的起承转合以及节奏把控恰到好处、不疾不徐。Netflix 版本有着自身独特的观点与艺术视角,它未受电影版的影响,而是着重凸显出对这部作品的独特感悟与见解,进而给观众带来别样的惊艳之感。不管你是否读过原作,又或是看过电影版,《雷普利》影集版都绝对值得你去一探究竟。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