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

剧情简介:

尼芙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和她充满爱意的家人在郊区生活,同时在一所私立学校从事着充实的工作。但当她开始注意到一对陌生男女在奇怪的时刻出现时,她开始怀疑自己的神智。当然,她求助于家人和朋友,但当他们犹豫不决,不相信她时,尼芙感到无助。

首映微评:

《 流浪者 》(The Strays)这部电影是Netflix新上线的一部英国惊悚剧情片,也是社会议题剧情片。之前有一部《 逃出绝命镇 》也是关于种族议题带出的惊悚片的电影,每个电影製作人、编剧对于要使用黑人的不同方面来探讨异化和歧视,《 流浪者 》选择的是一个蛮轻型攻击的力道在刻画这种议题~ 老实说我觉得《 流浪者 》是蛮特别的一部探讨种族异化的作品~ 我这么讲好了,《 流浪者 》的表浅说法就是「黑人也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但剧情中背后是有个原因的)。

《 流浪者 》IMDb评分为:5.8 / 10,《 流浪者 》剧情大纲大致上爲妮芙是一位混血儿,她在一个富裕的英国小镇过着梦想中的生活,她和丈夫伊恩住在一栋漂亮的豪宅,并在她的孩子塞巴斯汀和玛丽就读的一所私立学校担任副校长,而妮芙这一家似乎是该地区唯一的非白人家庭,而这正是妮芙希望的样子。虽然看起来她毫不费力地融入了她的白人邻居、同事和朋友,但妮芙在她的假髮下抓挠的焦虑感很强烈,尤其是当她注意到一对年轻的黑人男女在她纯白的世界裡格格不入时,她的焦虑情绪增加。

我很喜欢《 流浪者 》在画面上带出的那种洁净感以及「很英国」的高贵感,尤其这样的画面呈现就像是一尘不染的外表掩盖黑暗的真相(例如妮芙居住的豪宅以及她用假髮、浓厚的妆盖过她黑暗的创伤一样,编剧导演用这方式巧妙地对比妮芙一直在掩盖的内心)。

《 流浪者 》在故事架构上、叙述手法是蛮清晰的,观众会容易抓到编剧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与细节,我想先来说说剧情中的「黑与白肤色」,编剧导演设计了妮芙新打造的世界都是「白人世界」,连她自己都把自己当成白人,不过她身为一个有肤色的混血儿来说还是在社区中特别突出,我觉得电影的前三分之一处观众可以着重在妮芙居住于白人社区中的各种表现,例如妮芙每天勉强微笑和刻意高雅的口音背后,她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就因为这是她想要的环境,所以她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融入其中,观众在这些情节中会感受到妮芙努力要与「黑人」切割的焦虑,并且把这份「种族主义」强迫加诸于自己孩子观念中。

妮芙的人设是完全不准她的世界出现任何「黑人」的,这成为《 流浪者 》剧情裡很大的悬念以及一直要挖掘的疑问~ 尤其是妮芙时尚陌生人注视的目光越来越多恐惧和沮丧时,这份悬念就越滚越大。《 流浪者 》当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卡尔和蒂泱,他们成为打乱妮芙生活的关键人物,也是一开始导演用来创造「心理惊悚」元素的哏~

《 流浪者 》在第二章中介绍卡尔和蒂泱的桥段我是觉得有稍微比较弱一些,有点让第一节创造出的悬念分散掉,我觉得在观众看到这两个角色出现的时候就会马上知道他们是谁,因此中间第二章就像是在重复同样的场景,但没有给予观众不一样的惊喜~ 并在第三章中做一个意想不到的反扑~ 并且进行种族、特权和资源阶级的探讨总结。

《 流浪者 》在议题探讨上就是以妮芙为中心,她的过去真的回来困扰着她,所以在第三章时编剧导演将阶级、歧视和内化种族主义的议题全都混进来讲,这就变得很可惜的是《 流浪者 》其实并没有很深入地挖掘太多,或许是因为编剧导演相信观众可以透过自己看到的内容做社会政治联想,因此觉得这样就够了~不过对某些观众来说可能还是会觉得刻画得不够深。

《 流浪者 》中令人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声音设计,这也是我觉得这部电影让我蛮印象深刻的「焦虑手法」,例如妮芙指甲在假髮下一直抓痒的声音,一开始这行为很平常,但随着她想抓挠的衝动在整部电影中增加后,造成了一种不可否认的「焦虑感」,而且导演还刻意放大这种抓痒的声音,一直延伸到《 流浪者 》的第三章水龙头漏水足足有十五分鐘之久的场景。我觉得《 流浪者 》是蛮会在某些场景中使用「声音」以及「无声」来放大、聚焦某种声音创造精神错乱之感,这是蛮不错的手法。

最后要来说说《 流浪者 》的结局,《 流浪者 》的结局可能会让观众留下一瞬间的错愕,但其实也不是说没有料想到,我自己是觉得编剧导演结局最后一幕和电影的片名完美契合,也和整体故事做很大的呼应~ 这部电影总体来说我是觉得并不差,除了中间段稍微觉得分散了整体的精彩度之外,其他部分算还可以接受,属于中等可以追但不一定必追的电影。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