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区域

A24 出品的影视作品,向来堪称品质的代名词,我对这家影视公司的作品一直钟爱有加呀。想必大家都知晓《妈的多重宇宙》吧,那便是出自 A24 之手呢。虽说在业界它算不上资历深厚,可常常能推出有着另类题材以及颇具创新性叙事方式的作品。A24 追求的是高品质,并非仅仅局限于 “商业娱乐性”。这不,这次的《利益区域》同样是其匠心之作,而且还横扫了好几项奥斯卡大奖,单是这一点,就足以成为我们去观赏它的有力理由了。

《利益区域》改编自同名小说,其剧情设定在一个 “集中营区” 的背景之下。有意思的是,在集中营的门口,便是集中营指挥官的家,家中住着他的妻子。仅仅一墙之隔,在那漂亮的庄园别墅旁边,就是关押着孩子们的集中营。也正因这堵墙的存在,让他们对集中营里正上演的种种 “种族灭绝” 暴行视而不见。而《利益区域》的导演采用了一种安静却又似喧闹的独特方式,去讲述集中营里那可怕的现实。导演仅仅借助 “声音” 这一元素,来展现集中营内的画面,如此一来,很容易让观众在脑海中想象出里面的血腥与残暴,同时也对旁边的指挥官家庭形成了强烈的讽刺与鲜明的对比。

通常来讲,涉及二战题材的作品,往往会很自然地着重刻画那个时代的诸多苦难,尤其是在展现纳粹残忍的集中营时,多数导演的叙事手法都是直接呈现集中营里被囚者的各种遭遇。然而,《利益区域》却独辟蹊径,以一种看似温柔的方式,就如同擦亮博物馆的玻璃表面一般,让每个人都能清晰地看到所发生的事情。即便影片中的画面看上去很美,也没有直白地展现集中营里发生的种种,但导演凭借这种 “对比” 的手法,成功地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呈现在观众眼前。

仅仅靠着一道墙,导演就营造出了 “挑衅” 与 “讽刺” 的氛围,还巧妙地融入了诸多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透过电影中展现的各种生活片段,很快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那关乎生与死、分离的沉重。我觉得导演的手法妙就妙在,不直接去直击残忍与可怕的场景,而是用旁边那些极为平常、日常的元素来与之形成强烈反差,比如指挥官家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琐事,还有他们那美丽的绿色花园等等。光是这般平凡的景象,就能让观众心生无尽的辛酸,毕竟墙的另一边,就连平凡都成了一种奢望。

《利益区域》在色彩美学方面做得格外考究。剧组在场景打造上,一方面创造出经典的风景如画的画面框架,可另一方面又为那些破坏外观的建筑或者黑烟预留了空间;人物角色的服装设计上,会选用较浅的颜色,试图让指挥官一家人从电影开头那漆黑黑暗的氛围中凸显出来;又或者是利用绿色植物来分散观众对血红色的注意力,以视觉错觉的方式去展现真相被掩盖的巧妙手法。剧组这般精心设计色彩美学元素,都是有着深刻道理和明确用意的。就拿场景细节来说吧,倘若你关注的是花而不是死亡,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共犯吗?若你只盯着清澈的水却无视那烟雾,你会觉得自己是共犯吗?要是你欣赏衣柜里的一件衣服,并且都不去怀疑这件衣服是否来路不正,这是否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共犯呢?当你听到海德薇那些平常的忧虑或是孩子们的笑声,却对那可怕的尖叫声和行刑队的声音充耳不闻,这最终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同谋吗?要是为了欣赏电影制作而将视线从脑海中的恐怖画面移开哪怕十秒钟,那么此刻的你是不是共犯呢?如果我们对求救的呼声以及墙后发生的事都置之不理,那我们绝对就是共犯呀。

《利益区域》最为成功之处,当属配乐以及声音所彰显出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份量了。孩子和大人那痛苦的尖叫声、警卫的呼喊声、引擎的轰鸣声、火车的行进声,还有那无尽的枪声以及其他难以形容的声音相互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令人仿佛置身于腐烂氛围中的感觉。这也不禁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人能够对这些声音置若罔闻,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自己的生活呢?本片的作曲家 Mica Levi 在配乐方面着实展现出了超强的实力,这无疑也是影片的一大看点,值得大家去细细品味。

【总结】《利益区域》着实是一部值得大力推荐观赏的电影。观众定会惊叹于导演的表现手法竟能如此举重若轻,同时又蕴含着满满的可供反复咀嚼的细节。大家也会感慨,原来刻画痛苦未必就要采用那种直截了当的呈现方式,有时候借助那些看似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的平凡元素,就能将那 “永无止境的悲惨” 衬托得淋漓尽致啊。

--== 选择主题 ==--